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个人认为发行国债的概率还挺大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本轮疫情消耗了非常多的财政资金新冠疫情对各地的财政影响非常之大,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为疫情消耗了太多的财政经费。

首先是疫情的治疗费用由国家全部承担

到目前为之新冠确诊人数已经接近8万,重症人数上万,假设重症的平均治疗费用在5万,轻症的治疗费用在1万,合计就要花掉12亿人民币。再加上建造火神山雷神山的费用,调集各地医护人员的开支等等。疫情直接消耗掉的中央财政就会在20亿上下。

其次是大面积的减税降费

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出台了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小规模纳税企业的增值税从3%下调到1%,以及失业险返还等等,据测算这部分的额度会有7000亿。

最后是通过基建对经济刺激需要大量的钱

早在1个多星期前,中央已经定调要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不管是原先以土建工程为主的老基建,还是以5G、工业互联网这些的新基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结合上述3个方面看,今年的政府开支发生赤字的概率很大,赤字率破3到3.5%也不是没有可能。

未来存款利率下降,发行国债对居民投资也是好事除了减税降费,通过降息来降低企业的贷款利息负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减负措施。从15年至今,我们的贷款利率已经下降了很多次,而存款利率却纹丝不动,这种定向降息导致银行的利差不断被缩小,今年要想再降低贷款利率,就必须要降低一点存款利率来给银行一些喘息的空间。

对于广大居民来说,本来现在的理财渠道已经很狭窄了,如果存款利率继续下降,通过理财保值增值就变得越加困难。此时,如果国家发行特别国债,只要利率在余额宝的水平,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买。

发行国债也能扩充居民的理财产品。

不管是解决政府的资金压力还是帮助居民增加理财渠道,今年发行特别国债都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

喜欢请点赞,更多财经问答欢迎关注金融笔记的头条号!

发行特别国债和降息分别属于两种宏观经济调节的手段,发行特别国债属于财政政策,降息属于货币政策。

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从历史上看,发行特别国债一般都有特定的用途,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2007年用于购买外汇。此次发行或用于促进投资,如“新基建”等项目,或用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而属于货币政策的降息主要是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向社会释放流动性。相比于降息,发行国债更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2006年6月18日,总计1700亿元的3期抗疫特别国债将在一周内启动招标,计息,分销并于近期上市交易。

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对特别国债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因为之前我国所发行的特别国债数量是比较少的,历史上总共也就发行过两次,因此要不要购买特别国债,很多人可能都会存在一些疑虑。

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至于要不要购买特别国债,我觉得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吧。

特别国债,为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会否发行特别国债

首先、如果大家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比如用于投资的钱最近一段时间随时有可能用到,那购买特别国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一期发行的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目前特别国债的收益率是多少还没有确定,但是参考目前存量记账式国债的表现来看,这一期特别国债的收益率跟一些存量的记账式国债应该差不多。

这一次公开发行的特别国债对应的期限分别是5年,7年和10年,而目前市场上5年期、7年期,10年期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率分别是2.5%左右,2.8%左右和2.8%左右。

这个收益率要比银行活期存款或者一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利率更高,目前银行活期利率只有0.35%左右,大部分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也只有2%左右,可见特别国债的收益率明显要比银行一年期以下的存款更划算。

即便跟目前市场上一些货币基金相比,特别国债收益率也有很大的优势,目前很多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下降到1.5%左右,这个收益率明显要比特别国债的收益率更低。

通过对比多种投资方式之后,如果大家短期之内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比较高,随时有可能用到这笔钱,而且希望这笔钱随时能够支取出来,那购买特别国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大家投资完全是为了获取收益,不考虑流动性,那我建议大家可以投资其他产品

如果单纯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率跟目前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比如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很多银行都可以给到3.58%以上的利率,个别小银行甚至可以给到5%以上,这个收益率明显要比记账式国债收益率更高。

因此如果大家对流动性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存入这笔钱之后,未来几年之内都不会用到,那我建议大家可以考虑银行定期存款或者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