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法律服务,是否有法律明确区块链存证的效力范围

6月17日,最高法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区块链证据如何审核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为今后的维权案件提供可量化的规则指引,《规则》自2021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区块链法律服务。

最高法在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特点,全面总结相关司法实践规则基础上,确认了区块链存储数据上链后推定未经篡改的效力,明确了区块链存证的真实性审查标准,以及上链前数据的审查规则。

《规则》的出台,系统地解决了区块链存证的真实性认定问题,明确了对数据在上链前、上链后的真实性审查标准,解决了当今区块链知识产权案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为今后的维权案件提供可量化的规则指引。

同时,本次《规则》既充分肯定区块链的技术优势,鼓励采取区块链技术解决“存证难”“认证难”的问题,又有序规范区块链存证行业,有利于区块链存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施行《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1月10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加强数据权利和个人信息保护,认真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给审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服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互联网案件中,电子证据因为存证难、取证难、公证难成为互联网审判中的难题。

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电子证据从产生、存证,到公证、举证等全链路可信问题:上链时,利用区块链保障存证数据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上链后,利用保全链上的各司法节点保障数据的可信性与安全性;诉讼时,证据直通互联网法院提高维权效率。区块链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通过运用加密算法、树形结构和共识机制,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中建立信任关系,实现数据分布式多节点的加密存储,创造一种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验证溯源的技术体系,让每个节点都能同步存证、共同监督,有效解决中心化模式下存在的可靠性差、安全性低等问题。

平台利用自身的区块链技术和司法服务能力,推出了区块链存证、电子签约、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司法等应用场景,帮助用户随时随地在线出具易证据书、公证书、公证保管函、数字版权证书,还提供区块链溯源查询和验证保全等服务,让用户直接通过公证处、仲裁委等官网实时查询区块链存证的相关信息,这些都将为存证证明和维权诉讼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撑。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并不是要实现无政府主义,并不与法律法规的中心框架冲突。举个例子,就像民间借贷一样,并不需要非得通过中心化的中介机构才能达成,可以点对点的完成,但是所签署的借款合同或者借条受到国家制定的法律保护。

区块链技术主要依靠智能合约来实现业务逻辑。从法律角度看,区块链智能合约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合同的概念,其往往缺乏合同的基本要素。技术层面的“智能合约代码”要转化为法律层面的“智能法律合约”需要满足现有法律规定的条件。“智能法律合约”属于电子合同,可以适用电子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则,而在智能合约的有关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智能合约账户”可以视为电子合同中的“电子代理人”。只要清晰合约签署各方的身份,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开展业务,就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反之则会被取缔,例如ICO。

自进入2017年以来,ICO在中国国内出现大幅升温。由于整个ICO流程全程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极其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进行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非法犯罪活动的工具。2017年9月,中国全面禁止ICO,将ICO定性为一种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ICO开始全面退出中国。ICO的国内发行人将面临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指控。国内投资者参与ICO活动将无法受到政府和法律的保护。国内的ICO交易中介机构已被全面清理,虚拟货币交易所禁止在中国开展业务,代投模式同样存在被认定为非法活动的风险。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