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徐文兵讲的五味五脏,其实和内经并不矛盾黄帝内经壮阳。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1.拿咸来说,虽然咸入肾,但并不是越咸越好,恰恰相反,内经云“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因此,过食咸味食物,致肾自伤,因此说是“泻肾”,这也体现了中医过犹不及,强调适度的观点。比如,美食养胃,但并不代表你可以胡吃海喝。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2.拿苦来说,苦入心,苦属于心味。同时,从五行角度,苦能生甘,甘能生辛,辛能生咸,也就是金生丽水,从补心的角度达到补肾的目的,因此说苦能间接的补肾。

3.其他的理论也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过苦泻心,或酸泻肝,过甘泻脾,甘能补肝,酸能补肺……

谢谢邀请

一,天干的来历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似穹庐,天圆地方,在天为干,落地为支。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元素组成。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天干五合:甲己化合为土,乙庚化合为金,丙辛化合为金,丁壬化合为木,戊癸化合为火。天干五合即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天体中的五大星宿。

二,天干的化用

轩辕黄帝根据《连山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老阴,少阳,老阳,少阴。便用四象对应四方位,即:北,东,南,西。用四象对应四季,即:冬,春,夏,秋。用四象对应星座:玄武,青龙,朱雀,白虎。用四象对应人体:肾,肝,心,肺。又将四象纳入五行之中,即:甲乙代表少阳为木,丙丁代表老阳为火,庚辛代表少阴为金,壬癸代表老阴为水,戊己代表中为土。

三,天干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反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在黄帝内经里,肾水克心火,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胃土,心火克肺金。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胃土,脾胃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如口苦目赤上火,说明水火未既,肾虚不足,阴阳失衡。三种解决方法:一种是补肾水克心火,还有一种是抑肝木制心火,另外一种就是助肺金泄心火。

这些年随着大家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很多人都应该从一些养生节目听说过《黄帝内经》。这部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虽然很多专家有提到,但目前大多数的内容,都只是在教大家怎么吃,吃什么,似乎吃才是黄帝内经的精髓!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大家或许听到过,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古又有师云:”养生不修善,终究门外汉“,这些内容其实都与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所以要想获得《黄帝内经》中真正养生的精髓,首先就要明白创立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祖先们,如何在文化教育中对我们人类自身生命真相的描述,而不是学习其中的细枝末节和皮毛内容!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中国春秋时代的圣人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中国的教育,要建立“以中解西”的思维观,确立民族自信、自强的信念,才能复兴道德根文化中的思维观和教育方法。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普里高津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欧洲近代科学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有直接关系”。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比我们自己的专家要深刻得多。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思想虽然看起来是诞生在德国,但是同样包含着老子的思想。例如,中国优秀思维方式丢弃的根本原因,就是“离道失德”所造成的。“离道失德”,正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指出的“是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淳朴道德高峰的堕落”。因为西方所有的哲人和学者都研究老子思想,包括爱因斯坦,他的案头上也有老子五千言。根据考证和记载,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研究过老子。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是不可逾越的道德高峰。”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这个“道德高峰”,来源于中国的生命真相学说。而生命真相学说,就藏在《黄帝内经》里面,里面有一句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天空、宇宙当中充满着德的能量,被我们所吸收,即通过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状态进入到我们的体内。大地上也充满着各种生气,这种生气分布在五谷、植物当中,这种生气通过我们饮食进入到我们体内,融入在血液中。“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也就是说这个德的能量和这个气的能量同时在我们体内混和,同时流动,并且相互激荡,而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如果没有这两种能量,就不是“生者也”,而是“死者也”了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黄帝内经》还指出“天德养神,地谷养形”,道以德物质方式显现,营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也就是灵魂系统;地上的五谷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也就是肉身。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所以,从《黄帝内经》的揭示来说,“德”并不是西方哲学一直所误导和简单定义理解的,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规范、只是一种品格、只是一种品质。除了道德品格、品质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是直接营养我们的精神系统的精神食粮,我们应当去主动地亲近它、吸收它、摄入它。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肝里边成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不仅仅无法拥有长久的真爱,甚至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的疾病。(更多内容,请查阅往期文章三生三世里的修仙到底是什么?五德养性详细内容)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黄帝内经壮阳,为什么徐文兵说的五味对五脏和《黄帝内经》上的不一样

(源自熊春锦先生对《黄帝内经》及《徳道经》总结的中医理论)

所以,才有“天德养神,地气养形”的说法。我们所吃的食物,只能主要去营养这个命体的肉身;而天上存在的德性能量,这种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的能量,营养我们的精神系统。精神系统缺乏这种能量的时候,就会加速我们体内储备能量的消耗。人类体内有一个储备能量机制,就储存在骶骨之中,古人通过内观发现,它的重量大约有五百克左右。这个能量是怎么完成储存的呢?是从人出生以后到十六岁这个期间完成了储存过程。

十六岁以后,女性月经一来,男性开始遗精以后,就开始消耗。然后,就从二十四岁消耗六分之一,三十二岁消耗六分之二,四十岁消耗一半,四十八岁消耗六分之四,就慢慢消耗到六十四岁。女性到四十八岁的时候,消耗完;男性到六十四岁时候,消耗光,都变成阴爻了。那个时候,就完全要靠饮食去补充能量,仓库里面绝对是空了。

当在八岁开始换牙齿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一半,进入后天了;然后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成了一个乾卦。乾卦一满,“满则溢”,就开始漏,开始破坏,慢慢逐步衰老变化,最终把仓库的能量消耗光。

像为什么我们在中青年时代,在男子十六岁左右、在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女性在十四岁时月经一来,记忆力等各方面都会急剧下降,情绪也容易波动,它跟破损流失能量有很大关系。男孩子也是一样,一旦转向后天,先天优势已经丧失,那个时候想再来开发自己的先天慧性,就需要边补边开发。因为在持续损耗而没有大量补充的时候,就难以完成慧性思维能力的成熟。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犯了同样的毛病,就是在提前加速孩子先天能量的消耗,没有让孩子们及时把仓库的能量补充到巅峰状态,就提前把他们仓库里面的储备能量调用了。调用以后,在十六岁以后,就再也难以补充起来了。

自古以来,道德既是世界各民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属和最高境界。纵观小小的地球村,无论哪一位村民、任何民族、任何地域,他们的文化之根都必然归结到道德这个最高峰之上。离道失德并不是现在才发生的现象,自古而有之,这一点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经指出的:“是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淳朴道德高峰的堕落。”这一论断实际上说明,两千多年以来,我们是逐步地与道德渐行渐远,离开了根文化的本源。老子帛书《德道经》第一章《论德》,更是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堕落的轨迹层级与重新回归的出路。

什么是德?从本义上说,德由道所化生,她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同时又是滋养生命活力与健康的能量。在中国古代,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德一”。这个“一”具有一体两面性,即品格与品质的能量通用性。

中华传统医学之圣典《黄帝内经》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中国古代将“德”这一质象能量游离于物相之外的时候称之为德,这一质象能量一旦进入人体或其他物相内部以后就称之为“炁”。在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炁”字与“气”字混用的现象,但是“炁(气)”字的内涵与现代通用的空气之气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炁(气)”指的是质象能量体。物相内的能量之“炁(气)”具有性质变异性,因而后来多以“气”字来表示,例如人体内存在着正气,正气不足以支撑生命体正常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邪气、浊气、病气等等。但是,无论是“炁”还是“气”,都无法与原生态“德一”能量的品质相提并论。“失德而后仁”,德,一旦离开“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故而存在仁、义、礼、智、信五类德的能量状态,畜养着天地间各种有相的万物和生命。

所以修养道德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修养道德,帮助自己拥有幸福的人生,实践的方法是有很多,但最简单安全的入门方法就是抱着富含道德能量的经典诵读。

看到这里的各位上仙上神们是否想问,什么才是富含道德能量的经典呢,小编你可以不要卖关子了?

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应当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

而老子《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在这里提到的是帛书本《德道经》,大家熟悉的可能都是通行本《道德经》。

因为在老子的原著当中,从考古出土的帛书和竹简本来看,包括韩非子的《解老》著作,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其中发生的误差在哪里呢?欲了解更详细内容,请关注本头条号,或点击此前文章链接~《老子》竟然被误传两千年)

本小编今天好事做到底,.文末附上富含道德能量的经典章节!

各位下凡的上神,上仙们,自己诵读一阵体悟下吧!

万一一不留神渡劫成功了,记得将来也渡小编哈~~~~:)

《老子-德道经》

第一章论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④。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⑦。

第四十五章观眇(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②。

无,名万物之始也③。

有,名万物之母也④。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⑤。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⑥。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