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随习总书记学历史丨一座“军垦名都”的今生前世

鉴往知来,跟随习总书记学历史丨一座“军垦名都”的今生前世 7月13日,已经新疆省调查的习总书记赶到石河子市。到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历史博物馆掌握团场屯垦戍边历史时间,是此次的要点之一。从“军垦第一楼”,到“军垦第一城”,从“生产大队、工作队员、战斗队”,到“推进器、熔炉、示范园区”……“军垦名都”称得上团场发展趋势的鲜活写照,有着砥砺前行的珍贵启发。

挥师屯垦峨嵋下

屯垦兴则塞北兴,屯垦废则塞北乱。

中央在塞北新疆省规模性屯垦戍边,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之后各代承袭。

1949年,新疆省和平解放时,发展趋势处在停滞不前情况,人民生活贫困不堪入目。1952年,毛主席现任主席向10多万元驻疆部队官兵公布就地复员指令:“大家如今可以把作战的武器装备保存,拿出生产建设的武器装备。当中华民族有急事必须招唤你们的情况下,我将指令大家再次拿出作战的武器装备,捍卫祖国。”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历史博物馆。(总服务台记者彭汉明拍照) 1954年,北京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创立,开启新我国屯垦戍边新的篇章。

在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历史博物馆,一件打296块补丁包的军用大衣令人动容。这一件“镇馆之宝”的主子是老军垦战士职业王德明。当初为了更好地节省资产,王德明和战友们从来不积极规定领到新军装,她们把早已磨破的军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个个补丁包,见证了军垦战士职业艰苦奋斗精神、风雨沧桑的历史时间时光。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的这件军大衣,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历史博物馆里的这一件军用大衣,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总服务台记者彭汉明拍照) 团场从创立的时候起就遵照“不与民争利”的标准,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迹罕至、艰苦环境的边境线沿途,白手起家创业,开荒耕地,开办工业生产。

这支不拿粮饷、不穿军服、绝不换防的团队,在一望无际沙海中开拓绿州,在恒古荒原上实现梦想。团场人就像大漠胡杨一样,无论条件多么的艰难,都可以坚强投身,荫泽一方。据调查,新疆省每3亩农用地中便有1亩是团场开荒的。全国最大的棉絮生产地在团场,团场棉絮产量很多年维持全国纪录。

2022-07-17

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