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这十年·见微)荒山不荒满粮库

(我国这十年·见微)荒山不荒满粮库 中国新闻社吉林省6月1日电 题:荒山不荒满粮库

中国新闻社新闻记者 苍雁 石洪宇

“在东北地区,可以对我国的以往一探究竟。但并没有预料到,在荒山,我可以一瞥这一中国的未来。”

图为5月28日,大荒地村村民在田间搬运农资。(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图为5月28日,大荒山村群众在田里运送农业生产资料。(无人机照片) 中国新闻社新闻记者 苍雁 摄 外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在《东北游记》中,纪录了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山村的变化。从而,大荒山村和中国乡村的转型发展小故事进到《纽约时报》等大量美国媒体视线。

大荒山村,早些年因辖属大面积的荒山而而出名。2010年至2012年,迈克尔·麦尔在大荒山村中小学当外教老师,历经并纪录下这一村子在历史上最强烈的转型——村企共创大荒山村。此次转型,让大荒山村慢慢发展趋势成中国粮食大县吉林省的翠绿色有机化学大米生产地。

图为5月20日,大荒地村村民在种水稻。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图为5月20日,大荒山村群众在种稻子。 中国新闻社新闻记者 苍雁 摄 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后,乔明儒等一批村内的种植户不肯再“离乡背井”赚钱养家,多挑选留到村企“种地”,以此外一种真实身份再次与土地资源相处。

76岁的乔明儒走在夏季水稻田边,棒球帽、牛仔裤子、夹克衫,看上去并并不像古稀之年的农夫。他现阶段是大荒山村共创公司东福米业的农牧业技术人员,与土地资源“结识”70多年,每天在田里的12个钟头,是他最悠闲的岁月。

图为5月28日,大荒地村村民准备下稻田劳作。(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图为5月28日,大荒山村群众提前准备下水稻田辛勤劳动。(无人机照片) 中国新闻社新闻记者 苍雁 摄 正如迈克尔·麦尔常说,大荒山村的农户自始至终坚信这片土地资源会给与大家吃饱穿暖。

现如今,从预苗、打地、栽秧、收种,到无人飞机喷药、上肥,耕地完成了全过程机械自动化。农历五月初五以前要进行全部水稻田栽秧工作中,目前已经将近序幕。再过几个月,大荒山村周边将大米香飘,颗粒归仓。

2022-06-01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