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为什么锻炼人,在高校做行政工作好还是担任一线教师好?

不可以一概而论行政工作为什么锻炼人,主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性格。

高校做行政工作,主要是教学辅助部门,教务员、辅导员以及党委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科员。这一类工作需要执行力强,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工作难度不一定很大,但是每天都有很多,比较繁琐,需要有耐心,性格好。未来高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敬业品质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做行政人员必须每天夹着尾巴伺候人,如果脾气不好,做不到这一点最好别走这条路。

高校一线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和科研。教学工作需要表达能力强,科研工作需要思维能力强。教师相对于行政人员,学历要求也更高一点,一般会要求博士学历。教师的好处是时间相对自由,除了上课、开会,不要求坐班,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教师的竞争也很激烈,要提高待遇,就必须比同龄教师上课好,科研好,才能早一点评上职称。科研压力,无时不在,你可以不在教室、不在办公室,但哪怕睡觉时也得想起论文、实验的事情。没有这种专注精神,不会出成果。这是一种软糟蹋,除非你不做教师,否则会纠缠你一辈子。另外,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差别很大,有的人能挑1000斤的担子,拿课题发文章乃至获奖,轻飘飘地。有的人只能挑200斤,跟在后面拖,根本吃不消。这种人,做其他事情也许更适合,不必到高校做老师。

至于前途,只要自己喜欢,有能力,全力以赴,都会有前途。

做行政,到一定年龄,会解决处级职务,成为中层干部,极少数运气好且足够优秀的会成为校级领导。当然,越往上概率越小,成为正处的比例就很小,校级就更难了,能够进步的人都是人精。心态好一点,挣工资养家就可以,许多事情是无意之中来到的。

做教师,足够努力,40岁以前能够评到正教授。低端高校基本上就到顶了,这是天花板。如果学科足够强,学校足够有名气,利用专业平台,服务社会,挣点小外快,不管什么专业都很容易。如果在超级牛校的超级专业里面,埋头苦干,把老权威伺候好,等他们退的时候继承他们的学术头衔和地位,可以混成全国性的牛人。

最后,还有一点,如果在小学校,行政人员掌握一切资源,尽量做行政。如果在名校、大校,利用学校平台可以到市场上获得资源,自由之身最重要,尽量做教师。

小学校机会少,潜伏在机关里,卧薪尝胆,十年八年会有一些机会。

大学校平台高,跟对大牌权威,加入团队做马仔,时间长了,也会从低端青椒变成精英大牛。

高校里都是高智商的人精,要有出息,必须能吃苦,够聪明,一不怕苦,二不怕丑。一言以蔽之,聪明人下笨功夫,就可以了。

为什么中国的公务员都还年轻,其实公务员并不是群众看到的那样,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小伙子、长腿小姑娘,这与机关单位的内部文化和等级晋升有关系。

第一,门面单位,对外工作大多为年轻人我们经常去的社保大厅,办事大厅这些地方,去都是一些长相很标准的年轻人,工作利索,其实这是一种特意的工作安排,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群众对窗口单位的印象。另外,很多活动当中,外出组织,跑前跑后的也是年轻人,这与行政单位的内部文化有关,行政单位讲究论资排辈,年轻人要多跑腿,年龄大的一般做内勤,一般都是这样安排的。

第二,年轻大一点的,一般有了级别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年龄大一点的一般不是单位的领导,就是单位没有提拔的老资格。如果是领导,没有一定的级别,很少有机会抛头露面,做的都是一些幕后的工作,台前的工作还是由年轻人负责,主要领导出席一下。如果是单位的老资格,也是一样的,领导一般也不会安排这些人到前台服务,因为这些人年龄大,不好使唤,所以一般都安排年轻干部,跑腿利索,好使唤。

第三,总体而言,干部年轻化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总体来说干部年轻化,很多人都是近几年招考进来的科班公务员,在这种新老更换的秩序下,年轻人多去一线锻炼,也是正常工作安排,因此我们经常见到的年轻公务员居多。

累。真累。而且是高水平的累。前景,是真好,而且是没有悬念的好,只要你不作,基本都能给你安排一个良好的归宿。

本人就在组织部工作多年,干部管理口、人才专家口、教育培训口、党建口、综合口都做过。到了央企组织部,一般是与人力资源部合署办公的,还有职称口、劳资口、绩效口都做过。组织部究竟有多忙?也要分口子和层级,地市级以上组织部,干部口、党建口、综合口最忙;越基层的组织部门,毕竟不是那么频繁调整干部,常规来说综合口、党建口比较忙。

组织部的忙,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个方面的忙:归根到底就是材料、材料、材料。

写材料这么的原因也有三点:

第一点,组织人事的材料就是要求高。

直接面向常委领导,一个错误就影响你的前途和部门的形象,所以,出手的材料必须过得硬,不能有任何纰漏和错误。所以,组织部的领导、部门长和主办人员,基本都要反复审查。我记得曾经把一个拟提拔领导的年龄搞错了,当场被书记质疑,组织部长回来脸黑了三天,这件“事故”被当反面教材很多年,只要培训就拿出来“吓唬”新人。

第二点,材料写作水平要求高。

组织口的材料主要有四大类:

一类是干部考察材料,上会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比较务实,但是千篇一律的东西非要写出不一样出来,也是非常难的。比如,干部考察材料就那么五大块,组织部的领导和常委领导看的实在太多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特点”和“不足”,我都能倒背如流。为了不让领导们看着不“倒胃口”,组织部领导往往要求干部考察材料要写出彩来。我还记得当年的培训,比如写一名干部深入基层、作风朴实,要这么写:他的脸晒得红扑扑的,就像一个农民似的。领导高呼精彩、形象、扎实朴素的形象跃然纸上。虽然说,这样写确实考验水平,但也是累啊。

二类是党建口的材料,务虚性的比较多。关键就是那些事,年年都写,不能重样呀。最难的是创新,其次难的是要有高度,再次难的是有深度,最最难的是要有特色。仅仅是创新,就能把人搞秃顶。党建工作,家家都按照上级要求做,关键是你怎么创造性地出成果。用上级领导的话讲,你们的材料怎么让我眼前一亮。这一个“亮”字,就能难为死主笔人。

三类是组织口党建口人才口的经验典型类材料。一个单位不出经验不出典型不出亮点,你还想出头吗?就那些事,白菜地里要写出花来,干毛巾要挤出水来。绞尽脑汁想特色想亮点,总结提炼拔高,形成带有理论高度、经验性的材料。如果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一般人还真扛不住三年,写不出来啊,头发都揪光了呀。

四类是综合性讲话和报告。组织口是什么地位?可以说是最核心的部门了。在地方上,组织部长直接进常委的,高配一格的。央企国企里,组织部长也是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班子成员)的主要台阶。组织部长必须是代表高水平的,讲话办事,都是有板有眼,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不紧不慢,遇事不惊,四平八稳,但是材料必须要出彩的,否则如果体现出水平呢?组织口的报告和讲话,除了政研室、党委办之外,没人敢比了。水平要求高,自然就累。

第二个方面的忙:日常事务庞杂繁重。

干部考察、党建检查、教育培训等各口工作,日常事务特别多。一是日常工作庞杂。你每天打开OA,上级各路的文件、通知、表单扑面而来。二是会议特别多。现在什么事情都要开会,必须走民主程序,其实干了就干了,不征求别人意见,不尊重别人,那就不行。三是总结评比检查特别多。

举个例子:干部考察。每年几次大规模的,换届时更是忙得四脚冲天。干部考察,别人看你人五人六的,人人满脸堆笑,恭敬有加,其实对你也是敬而远之,太近了怕暴露缺点,太远了怕你忘了他。谈话考察,一天谈几十个,谈得你脑瓜嗡嗡的,晚上还要喝场酒(现在基本不允许了),半夜起来写材料,甚至领导凌晨就要过材料。基本上日清日毕,因为有些考察人员是从各单位借来的,考察完一家必须当天把材料搞完,然后再去下一家。考察结束,所有材料要成型,借来的人就可以回去了。

第三个方面的忙:写材料的苦恼。

综合口写材料,比如政研室,他们就只写材料,都是大笔杆子,可以关起门来写材料。组织口的人写材料,似乎都是“业余性质”的。白天忙事务,晚上写材料,双休日过材料。

举个例子:大型材料。组织部部长指定一名分管材料的副部长当材料组组长,然后选定执笔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成立材料小组,先务虚打框架,然后分解到个人,一人一块,交给执笔人汇总整理。一种是直接指定执笔人,其他人就是提供基本素材。然后加班加点写初稿。

只有双休日,副部长才有时间审材料。要么是找个会议室,一人一份材料,先看一遍再开诸葛亮会;要么是找个投影仪投在墙上,一个人念,一堆人挑毛病。这样反复改几遍后,副部长再拿给部长看,部长看第一眼就说不行,那就麻烦了,再重新返工。如此几个来回,你想想,几天几夜过去了,最后成型的也许就是第一稿,真的感到身心俱累。

最后总结,累是值得的。

累归累,但是真锻炼人。组织部一般没有女同志,尤其是干部口和综合口,几乎没有女同志,谁能受得了天天加班加点。只有在档案口、职称口、培训口有几位女同志。所以,组织口选人真的很严格的,基本都是千里挑一的,要求人品要好,要机灵还要显得憨厚,能说会道,但要口风严密,要能总结会写材料,材料水平要高,要有眼神,但又不要显得功利,等等。经过几年艰苦的磨炼,一般都会给你安排一个好位置,这个预期是确定的,所以,组织口的人再说也值得。

这几本书,看明白了,在体系内混得如鱼得水。移步下方有惊喜。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