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小时候学唱这首歌,只觉得它朗朗上口,一学就会唱,并不懂得歌词的含义;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长大后唱这首歌,就觉得毛主席是个“神”,高山仰止,令人肃然起敬;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中年时再听这首歌,因为有了不少的人生感悟,因此,听着听着,心里就会生出许多的感慨。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世人敬佩伟人的满腹经纶,还有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气,“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的霸气。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更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之浪漫、深情……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如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毛泽东异于常人的“特质”使然。

47岁演妈妈说是最大的耻辱?在看宋祖演妈妈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伟人不可复制的八大特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所谓“特质”,我们可以理解为“特有的,不可多得的,不可复制的内在、外在能力”。

一代伟人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

怀着崇敬之心,纵观毛泽东不平凡的一生,笔者梳理、归纳了一代伟人以下“八大特质”。

第一,英雄情怀。

毛泽东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短短一首诗,一只活灵活现的青蛙跃然纸上。

“独坐”、“虎踞”-威风凛凛,极有画面感。

这首诗的后两句则情绪饱满、霸气侧漏!

这里交代一下毛泽东创造这首诗的背景。

当时,毛泽东刚刚从偏僻的韶山冲来到东山小学这所新式学校就读。

“外乡人”毛泽东衣着破旧,年龄还比其他同学大了六岁。

他的同学大多是富家阔少,他们衣着讲究,条件优渥。

因此,初来乍到的毛泽东经常被同学们嘲笑、揶揄。

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咏蛙》。

通过青蛙的嘴,毛泽东道出了内心的自信与不屈,字里行间看不到半点自卑和沮丧。

毛泽东

如果说《咏蛙》只是体现了毛泽东少年英雄的豪气,那么,以下的文字则把毛泽东“傲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喊出了著名的“六个不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英雄气概曾经让蒋介石自叹不如,国民党暗地里组织的“斗诗”又让蒋介石丢尽了颜面。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豪气冲天、充满英雄特质的诗句,比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横扫千军如卷席”;

“敢教日月换新天”;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的“英雄特质”绝不仅仅体现在笔尖上。

当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超级炸弹”,全球一片哗然,谈之色变时,毛泽东却戏谑地将原子弹视为“纸老虎”: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原子弹也是纸老虎”。

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只有上百人的队伍与数万国民党兵“捉迷藏”。

距离最近时,毛泽东与大股国民党军近在咫尺。

警卫人员提心吊胆、紧张万分,而毛泽东却淡定从容,视危险如无物。

西柏坡时期,国民党飞机扔下炸弹,把毛泽东几分钟前还呆过的小屋炸成一片灰烬。

毛泽东却面不改色,他指着散落在地的弹片,吩咐警卫人员“可以打两把菜刀嘛”。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就是浑身充溢英雄豪气的毛泽东!

毛泽东

第二,胸怀天下,兼济苍生。

“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毛泽东“心怀天下”最贴切的写照。

毛泽东出生于农村,毛家虽然算不上富裕,却也不属于“赤贫”这一类。

如果依从了父亲的安排,毛泽东也许能过上衣食无忧、富足殷实的小日子。

然而,毛泽东并不甘心过这种四平八稳的小日子。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即兴写了一首《井赞》: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青青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当时,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整日里死记硬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毛泽东借此表达对旧式教育的不满,渴望离开闭塞落后的韶山冲。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写就了另外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这首诗改写于西乡隆盛版本的述志诗。

当时,毛泽东执意要去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为此,毛泽东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一年秋天,毛泽东怀着激动的心情改动了这首诗,临行前,他把写有这首诗的纸条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

他以诗言志,这首诗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真实反映了毛泽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心态和志向。

走出韶山冲之后,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苦难深重更有了切身的感受。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遍地哀鸿满城血”。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民不聊生、哀鸿遍地,也可以感受到尖锐的阶级对立。

“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积贫积弱,毛泽东的心头不断升腾起“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这样写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成立新民学会时,誓言“经纶天地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那个时候的毛泽东就已经心系天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为了救中国,毛泽东决定弃笔从戎,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仰天长问,也能体会到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投身中国革命之后,不管“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心怀天下、拯救黎民的志向矢志不移。

毛泽东

秋收起义,毛泽东那双拿惯了笔杆子的手握起了枪杆子。

于是,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了“炮声”、“开战”、“鏖战”、“弹洞”等字眼。

“十万工农下吉安”。

“百万工农齐踊跃”。

“唤起工农千百万”。

在毛泽东的诗词里,革命力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天兵怒气冲霄汉”。

“前头捉了张辉瓒”。

“横扫千军如卷席”。

“黄洋界上炮声隆”。

“赣水那边红一角”。

“百万雄师过大江”。

我们在毛泽东的诗词里看到了革命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

“一唱雄鸡天下白”。

“天翻地覆慨而慷”。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们又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看到了光明与未来。

随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毛泽东的足迹开始遍布万水千山,

他的眼界纵贯古今,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胸襟变得更加广博,思绪变得更加悠远,思想变得更加厚重。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此时的毛泽东已然立足中国,放眼全球。

第三,求真、务实。

毛泽东饱读诗书,却从来不为书本所束缚。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曾经关注过“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还曾信仰过“无政府主义”。

但是,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的出路唯有信奉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选择了信仰就是认清了方向的话,在奔向目标的道路上,毛泽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上下求索”。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与其他大多数创始人不同的是,从建党之初,毛泽东就对共产国际和党中央“不迷信、不盲从”。

在中国革命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泽东无数次“违背”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意愿,因此在党内屡屡受挫,以至于“三起三落”。

秋收起义,毛泽东违背中央决定,决意放弃攻打长沙,却因此保留下宝贵的革命火种;

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再次违背中央“以城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果断领兵“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求真务实、坚持与坚守,就不会有后来的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中国革命更不会找到“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后,在建军思想、军队的管理、特别是在党与军队的关系等问题上,毛泽东与党中央以及一大批红军将领有了不同的见解。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求真务实、坚持与坚守,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党指挥枪”的无敌法宝;

长征中,面对左倾错误路线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求真务实、坚持与坚守,中国工农红军也许就会消亡于漫漫长征路上。

毛泽东后来说:“我这个人老是跟中央唱对台戏,是个不安分的人。”

幸运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因为有了毛泽东,因为他的求真务实和“不安分”,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壮大。

毛泽东

第四,智慧,智慧,还是智慧!

毛泽东的智慧具体体现为三个能力,即学习与思考能力、谋划与决断能力以及强大的执行力。

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涉猎广泛,无所不包。

中国共产党党内也从来不缺“好学”者。

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领导人大都是饱学之士,如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北大教授李大钊,北大学霸张国焘等等。

中共“一大”代表中还有两位前清秀才:董必武、何叔衡。

相比之下,毛泽东手上那张师范“文凭”的“含金量”就没那么高了,甚至微不足道。

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学成了教条主义,有的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要论其中的“好学”且“善学”者,毛泽东当仁不让独占鳌头。

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触发了毛泽东军事战术的灵感;

读《孙子兵法》,毛泽东从中汲取了军事战略的营养;

读《资治通鉴》,毛泽东从中领悟到了治国方略;

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毛泽东从中学到了立场、观点、方法。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善读“无字书”。

社会、实践,这就是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手不释卷的那本“无字书”。

他把书本和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拘泥于教条,不刻板照搬前人的经验。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毛泽东学到了真谛,达到了读书的至高境界。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毛泽东是思想的巨人,他思维开阔,天地万物、古今风云都是他思考的对象。

他思维活跃,或天马行空,或独辟蹊径,每每“语出惊人”,“惊世骇俗”。

大到“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昆仑山)裁为三截”,小到“毛粒子”,毛泽东的气魄与学识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在国际科学界,“毛粒子”是唯一用政治家的名字(姓氏)命名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精于谋略,不管是军事谋略还是政治谋略,毛泽东的能力与水平都出类拔萃、高人一筹。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毛泽东往往能够一把抓准主要矛盾,统筹全局、跳出习惯思维,视野何其宽,站位何其高,气魄何其大!

中央苏区“诱敌深入”,长征路上“转兵贵州”、“四渡赤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抗美援朝之果断出兵,和平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的经典谋略之作枚不胜举!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毛泽东不但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行动上的巨人。

世上不乏善学、善思或者善谋之人,却往往缺少强有力的执行力。

执行力首先体现于“决断力”。

“决断”基于对复杂事务的分析、判断,“决断力”是对决策者胆魄的严峻考验。

每当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都会横空出世,大胆决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执行力也体现在与人共事的能力。

毛泽东一生经历坎坷,不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

如何与共产国际如何相处,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如何处理内部矛盾,与朋友同志、与政见不同者、与同盟者如何相处,这些都是决策者回避不了的问题。

另外,如何力挽狂澜,如何转危为安,如何居安思危,这些也是决策者必须经受的考验。

执行力还体现在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能力之上。

众所周知,毛泽东历来注重团队建设,他为这个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打造出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超级无敌团队”。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中国选择了毛泽东,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毛泽东

第五,自信,无比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种坚定的自我价值认可。

毛泽东的自信贯穿一生。

少年时期,毛泽东就放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遭遇挫折,困难重重时,毛泽东告诉同志们:“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告诉担心他安危的同志们:“你们打得越好,我就越安全”,“我料定他蒋某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新中国建设困难重重,毛泽东坚信“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畅游长江,毛泽东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诗句。

毛泽东的自信基于他对时事、局势敏锐的洞察力,发自于他对他的同志们无以复加的信任。

毛泽东的自信更源于他“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赤胆忠诚,还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智大勇。

第六,执着、率性、倔强。

执着是一种态度,率性、倔强是一种性格。

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中,毛泽东从来没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低过头。

因为坚持真理,毛泽东被误解过,被撤过职,甚至被误传“开除党籍”。

几度沉浮,屡遭打压,毛泽东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毛泽东就是这么个人,越摧越强,越挫越勇,越压越硬。

“率性”其实可以理解为“真性情”,是一种自我情感不加掩饰的天然流露。

毛泽东就是这么一个本真的人,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毫不做作。

据毛泽东的警卫秘书李银桥回忆,1958年,毛泽东在上海看了一场京剧《白蛇传》。

当舞台上演到法海阻挠白娘子与许仙成婚这段戏时,入戏太深的毛泽东怒不可遏,猛地站了起来。

当时,因为毛泽东的肚子太大,所以,毛泽东在观众席入座后,李银桥就帮毛泽东松开了皮带。

毛泽东冷不防站立起来,他那条宽大的裤子便不可控制地滑落了下来。

好在李银桥眼疾手快,一把提起了毛泽东的裤子,这才避免了一场重大演出事故。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舞台接见演职人员,他与“白娘子”、“小青”、“许仙”一一握手,却对一心想与他握手的“法海”横眉冷对、视而不见。

看来,毛泽东还没有从戏里面走出来,甚至还是把演员与角色混为一谈。

这就是可敬、可爱、“率真”的毛泽东。

毛泽东

第七,幽默,诙谐,不一样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他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其大众化,许多老革命都说:毛主席的话我们听得懂、听得进,还听得不累。

毛泽东不止一次提醒“我们的干部要讲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就是要讲人话。”

在瑞金,毛泽东曾经这样趣说“朱毛不可分开”的道理。

毛泽东指着朱德风趣地说:“他是‘朱’,我是‘毛’,我是他身上的一根毛,要是没有朱,哪里还会有毛啊?”

“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不离毛,毛不离朱,朱、毛分开了,还叫什么‘朱毛红军’呢?”

一句幽默的笑谈,红军官兵不但理解了“朱毛”密不可分的道理,也看到了两位首长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大战役胜利后,卫士在给毛泽东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

卫士说:“连着打三场大仗,您都长了一根白头发了。”

没想到毛泽东幽默地说:“打赢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我看值了!”

第八,凡人毛泽东,平民毛泽东。

毛泽东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戒备森严、警卫重重、与群众隔离特别反感;

毛泽东讨厌讲排场,反对铺张浪费;

毛泽东鄙视“裙带关系”;

毛泽东最爱吃的菜就是“红烧肉”,几十年不变;

毛泽东最爱穿的鞋是“布鞋”,走路走累了,捡起一根树枝就可以当拐杖。

人民敬仰、爱戴毛泽东,这是因为,是毛泽东领导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而毛泽东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份子,他喜欢与广大的劳动者打成一片,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体会他们的温饱冷暖。

解放后,毛泽东回过几次韶山,他跟老家的乡亲们相互敬烟、彼此攀谈。

毛泽东说:“这是我最放松、最自在的日子……”

毛泽东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代表,毛泽东的这些特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传统美德,也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些特质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因为,中国只有一个毛泽东!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