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理财子公司不能发产品?马太效应凸显,非持牌机构或出局,部分理财产品不能买?监管已发话,持有的请自查,你还在买吗?

谢谢邀答没理财子公司不能发产品?马太效应凸显,非持牌机构或出局。

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

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

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

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

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

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

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

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

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

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

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

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

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

题主可能说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一些中小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由于规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抢光,产生了“秒抢”的现象,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风险偏好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低风险的特点,因此普遍受到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喜爱,在当前股市、互联网理财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做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者也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保证收益。

2.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尾期,按着央行、银监会的安排,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净值型产品将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理财产品将不再刚性兑付,不过,未来,考虑到银行自身信誉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买一次少一次,能抢到是最好的。

3.收益率会逐步走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4.4%左右,仅仅高于大额存单,但这样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随着央行降准,未来流动性增加,资金面紧张程度进一步缓解,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会进一步走低。

4.银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况下,其规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亿元的规模,那么,属于卖嘘头,吸引储蓄资金。这样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身上,特别是一些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最后提醒一下,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券商、保险,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购买过程中都需要对产品本身的情况做详细了解,避免落入理财变保单、资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资等情况,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谓“秒抢”所迷惑,做好风险评测,了解产品本身至为关键。

所谓马太效应,就是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现实情况看,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有所偏离,马太效应有所抬头,两极分化有点严重。

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善分配制度,让利润分配向普通劳动者傾斜。我举一个例子,一个投资者在一个地方办了一工厂,如果投资人把利润的一半用于给工人发工资,工人们就会有足够的钱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