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欢迎指导、讨论、关注。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阳明新学认为:诸葛亮南征蛮部擒孟获是真的,但七擒七放的故事是演绎的。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这次南征在史书上的记载: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提到七擒孟获的事情。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东晋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提到了七擒孟获的故事,当然习凿齿依然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撰写的。

著名地理文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

乾隆三十三年间成书的《通鉴辑览》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否定,认为故事太过于儿戏。

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清朝嘉庆年间张若驴编撰的地方志《滇云纪略》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叙且考证了七擒孟获的地点。

阳明新学认为,《三国演义》本来就视蜀汉为正统,且成书晚于《三国志》。为了突出诸葛亮代表的汉室正统的仁德,已经突出诸葛亮的功绩,将一些事实加以夸大或编造一些事迹来神化,这是完全可能的。不要说古代,就连现代为了竖立典型,都编造了一些经不起考证推断事迹突出人物形象。

《三国志》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本史记,如果真有于此伟大神奇大仁大义的七擒而放的事迹,定会当以记载。所以对诸葛亮南征陈寿肯定是严加考证过的。

至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参考来源自《汉晋春秋》。然而《汉晋春秋》这本书很多事迹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成的,没有《三国志》的严谨和认真。

至于后面的一些书籍和地方志,成书时间距离历史时间相隔了上千年,故不足信,多半都是根据前人编撰以讹传讹罢了。

阳明新学非常赞同《通鉴辑览》的说法。所以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编撰的。

《三国志》里没有“七擒七纵”的记载,甚至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人,这让“七擒七纵”的真实性存在了疑问。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而且可以想一想:把孟获这样的部族首领放7次再抓7次,这种做法的确有幼稚的嫌疑,不仅动机方面不好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复杂性。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每一擒一纵都要经过这样的程序:放一次、纠合人马、进行准备、发起进攻、交战、被抓、再被放。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也得个把月吧?实际上,一个月能完成一回那已是相当快了,不可能今天被释放,明天就领人原路杀回,除非孟获有意恶搞,或者精神已经失常,否则一捉一放的时间不会太短。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而且每次捉与放的地点不会完全一样,迄今为止,只有一部清代的地方志记录有七擒与七纵的明确地点,按照这个说法,每次擒与纵的地点的确不一样,且跨度相当大,看起来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说认真组织实施战役,就是去这几个地方徒步旅游一遍,没有一年半载也不好完成。

总之,捉7次再放7次,如果主角都是诸葛亮和孟获,而整个流程都是单线程的,没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诸葛亮即使不忙,时间很充裕,他也得考虑其它成本,10万大军要吃要喝要后勤保障,得耗费多少钱?

诸葛亮不会不算这些帐,如果算完这些帐,诸葛亮仍然坚持“七擒七纵”,那么这项战略就有些儿戏和幼稚了。

既然充满了这么多的不可理解和不合逻辑,那么“七擒七纵”的故事是虚构的吗?其实也不能这样说。

《三国志》对南中之战记载得都非常简略,《三国志》后主传只有51个字的记载,诸葛亮传更是少到只有20个字,一向以详实著称的裴松之注,也只有不到300字的记述。

记述南中之战比较详细的唯有晋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此书写作时间距诸葛亮南征不到100年,当时可以看到更多的史料,所以可信度非常高,通过这部书能大致还原出南中之战的整个过程。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蜀军的三路大军中只有中军路的进展不太顺利,雍闿被杀后,孟获成为益州郡少数部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很的威望,“为夷、汉所服”,推测起来孟获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所以雍闿要与他合作。

诸葛亮后来指挥各路大军把孟获所部围困在了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诸葛亮没有杀他,还请他参观军营。参观完,诸葛亮问孟获:“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道:“前面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今蒙赐观营阵,也不过如此,如要再战定可轻易取胜!”诸葛亮笑了笑,把孟获放了,让他再战,共计7次释放又抓住7次,最后诸葛亮又把孟获抓住,再放他。孟获不走了,对诸葛亮说:“明公有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这就是“七纵七擒”典故的由来。

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诸葛亮是以心战为上作为作战方针,为了让孟获等南人心服口服,不惜一再释放被俘的孟获,直到他不愿意再打了为止。

《华阳国志》还说,诸葛亮当时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担心南中容易叛乱,所以想到敌人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就让他们都使出来,于是赦免孟获,让他聚集人马再战,就这样总共7次俘虏又7次赦免,孟获等人最终心服,参与叛乱的夷、汉各族都愿意真心归顺。

有人就此分析,认为军事行动岂能是儿戏,当时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从容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游戏,他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尽早定南中,好准备下面的北伐。与南中相比,北伐才是诸葛亮更关心的大业,诸葛亮不会只是为了让夷人心服就在此无限期地耽误时日。这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有些近现代学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七纵七擒”属民间故事的范畴,不是正史。

但是仔细考察,可以看出仅把该事件当成民间故事、传说是不够的,《华阳国志》的记载不必说,一向治史严谨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照录了这件事,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对裴松之注引的很多史料都未予采纳,但对这件事反而采纳了,因为他认为完全确切。

再说上面提到的那部清代地方志,不仅确信“七纵七擒”的真实性,而且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归纳出“七擒孟获”的地点:一擒于白崖,二擒于豪猪洞,三擒于佛光塞,四擒于治渠山,五擒于爱甸,六擒于怒江边,七擒于蟠蛇谷。

这部地方志所言或许有传说的成分,因为与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关的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有很多传说属于后人的附会,但这么多传说故事的出现也反映出事件本身不会子虚乌有。

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看,当年诸葛亮的确释放过孟获,孟获也的确再次打上门来,只是诸葛亮把他本人抓了又放的未必有真有7次,所谓7次,会不会是把孟获领导的其他各支叛军加上计算出来的呢?

这样理解就讲得通了:“七擒七纵”是存在的,不过每次擒住和释放的不一定都是孟获本人,而是把孟获手下的其他主要头目也都算进去了。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