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谢邀!汉语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壮大,词汇量越来越丰富,中外的文化也不断的融合,其实现在生活中有很多词汇是舶来品,比如现在多数小仙女爱用的“萌”,其实就是从日本传来的,它源自日本的宅文化中的“萌え”,意思是“如同动漫中的少女一样可爱。”而“卖萌”就是“故意装出很可爱的样子。“沙发”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罗曼蒂克”、“巧克力”等则是源自英语的coffee、romantic、chocolate。废话有点多,现在回归正题,那么“公司”一词是不是舶来词呢?先来说说什么是公司?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那么最早的公司起源于哪里呢?根据《公司法学》这本书介绍,最早的公司形式可以起源到古罗马时期,1555年英女王和俄国进行贸易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1673年法国路易十四的《商事条例》为无限公司的第一个立法。1807年《法国商法典》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作了完备、系统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中国是什么使用“公司”一词的呢?清朝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有商船来中国广州进行贸易,不过当时海禁比较严格,顺治时期层有过“不得片甲入海”的禁令,所以每次交易完后他们仍随原船返航。到了乾隆时期,海禁稍微松弛,加上贸易的顺差,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开始设立机构,公司派货长十二人常驻广州办事,由其中高级人员三四人组成管理委员会,处理全部英国对华商务及交涉事宜。与此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雅加达设立办事处,处理荷兰人在南洋的商务事宜。“英国东印度公司”其英文为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文原文为Vereenig 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当时的中国人和南洋华侨根据“Company”、“Compagnle”的音译,对这种办事机构称作“公班衙”,这种称呼似乎特别合理,当时确实像中国的一种衙门,这种衙门就是专门处理对华商务及交涉事宜。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开始大肆走私鸦片,1839年林则徐去虎门销烟,英国却借此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让中国的很多有志人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与林则徐有过深交,林则徐后来被流放新疆,他则根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并参考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海国图志》书序中有一句话学过历史的人肯定是耳熟能详的,那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一篇中就开始讲到了“公司”一词,《筹海篇四》:“西洋互市广东 者十馀国,皆散商无公司,惟 英吉利 有之。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可见使用“公司”一词最早见于魏源《海国图志》,是不是首创还是引用这就无从考证了。清朝政府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洋务派”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洋务运动后期,开始兴办起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滋生出了很多民族企业家,比如盛宣怀、张謇、荣氏兄弟。1903年清廷颁布《商律》,《商律》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对民国初年的民族企业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我军最神秘的单位肯定要包括“8341部队”,也就是中央警卫团的代号,可是你若称之为“8341军队”那就不像话了,所以,如题所说那样把“军队”又叫做“部队”肯定是错误的,那是外行的表现。因为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貌似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实则在用法上有根本不同。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单位一词是怎么来的,公司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军队是对一个国家或者一支正规武装力量的统称,比如人民军队、美国军队、法国军队等等,泛指被法律授权使用致命武力、武器来保护其国家利益的武装力量,在最高统帅、军队总部之下设置各军兵种。而“部队”是指军队成建制的一部分,有部属、部分的意思,比如军改之前我军各部队都以“81653部队”之类的代号,来代表某一个建制单位,这里你再用军队的字样,就明显不伦不类了。

百科上对部队的定义为:“是指军队中团及团以上建制单位的通称”,其实还是错误的(这些词条都是编写的,未必就权威)。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习惯于将建制单位以军事主官的名字代称,比如什么“松井部队”、“小林部队”等等,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被称为石井部队,因为这支部队的主官是石井四郎中将,而此类称谓一般可以代指到中队级,所以“团以上”的定义是不准确的。

严格界定的话,其实部队这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部队”泛指一切具体的军队单位,大的方面可以是军兵种称谓,比如陆军部队、海军部队、空军部队,以及陆军内部的步兵部队、炮兵部队、装甲部队等兵种称谓,也可以按任务类型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卫戍部队、边防部队、守备部队等等,这层意思更多的是一种统称。

小的方面则是指单独的单位建制,一个师、一个团或者一个营,哪怕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支队或者战斗群,都可以称为部队。我们经常在军事文献中看见“某部”这个名词,那就是某一支部队的意思。这些单位建制的军事主官,无论是营长、团长、旅长或者师长,乃至于战争时期的兵团、军团等特大型单位,其实都可以用“部队长”来统称,这是非常专业的军事术语。

而狭义上的“部队”,则特指编制比较齐全的团以上军事单位,其标志性在于有军旗、有序列番号、有部队代号,同时具备司政后等领导机关、作战单位和勤务单位等等完善的机构,这也是之前提到过的“8341部队”、“81653部队”等等单位的名称由来。之前曾经撰文介绍过,团级是最大战术单位,够资格授予数字或者序列番号,够资格设置司令部机关等等。

我们以民国时期为例,国民政府的正规武装力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那么它就是一支军队的全称,至于什么“国军”、“蒋军”都是简称或者蔑称。这支军队也有陆军部队、海军部队和空军部队(这就是广义的用法),在解放战争时期统统隶属于“南京国防部”指挥,而它的每一个兵团、每一个军乃至以下的师、团,那都是一支建制“部队”(这就是狭义的用法),所部投降、所部起义或者所部被全歼,都指的是某一支建制部队。

以笔者个人的理解,“军队”是对武装力量的抽象化泛指,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称谓;而“部队”是对武装力量类型、建制和单位的具体表述,在用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再举个例子,当某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或者高级首长进行检阅、校阅时,最准确的对象用词就应该是“部队”,因为它已经涉及到了具体表述,这个时候再用“军队”一词,是非常不妥的,发现头条上一些创作者偶而也会犯这个毛病,得细品呐。

“部队”这个词由来已久,以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早就完成了抽象和具体的名词的发明,比如《后汉书·马融传》里面有记载:“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的著作年代已经早在南北朝时期,如此算来,历千年矣。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