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提起石炭纪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大家最熟悉的名字应该就是“巨虫时代”了,确实,在石炭纪,昆虫的体型达到了生物进化史上的峰值,出现了半米多长的蝎子,翅膀展开接近一米的蜻蜓等等。而这些巨型昆虫的成因与石炭纪的氧气浓度有很大的关系,从整体上看,石炭纪的氧气浓度是从低到高,然后再从高到低递进的。那么,是什么让石炭纪的氧气浓度发生变化呢?我们简单地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石炭纪的氧气含量为什么会增加?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上不同年代地质层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发现,在距今约3.59亿年前-2.99亿年前的这个时间段内,地球上大气中氧气的含量曾经一路飙升到达过35%,相比较现在大气中氧气的含量(21%)高出了约1.5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地球上的两次氧气暴增事件,为什么从石炭纪开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就一直在下降呢

首先,任何时期的氧气含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石炭纪的氧气含量也是如此,从进入石炭纪开始,氧气含量一直缓慢的增加,直到距今约3亿年前到达了峰值。

其次,石炭纪的氧气增加与上一个地质年代泥盆纪(距今约4亿年前-3.6亿年)打好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在泥盆纪的中期,虽然“褶皱造山”(地壳运动的一种)停止了,但是海西运动(地壳升降)并没有停止,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陆地裸露了出来。到了泥盆纪的后期,蕨类植物在陆地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到了石炭纪,尤其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蕨类植物进一步地扩大了在陆地上的覆盖面积,根据科学家对石炭纪早期的地质层的研究发现,当时蕨类植物几乎覆盖了地球陆地的超过95%。植物的大面积覆盖,再加上阳光的照射,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时,大气层中各种气体的比例开始了剧变,到了石炭纪的中期,由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大气中氧气的占比达到了35%。

有了植被,适宜的环境,到了石炭纪中期出现了无翅昆虫,之后昆虫们慢慢演化出了翅膀,并且在超高的氧气含量下,加上当时陆地上的昆虫几乎没有天敌,最终让它们的体型也达到了史上的峰值,形成了著名的“巨虫时代”。

石炭纪后期的氧气含量为何持续降低?石炭纪后期的氧气含量开始下降与一个大事件有极大的关系,它就是石炭纪生物大灭绝。这次的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3.05亿年前,而且该灭绝事件与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石炭纪从距今约3.59亿年前开始,经过了五千多万年的沉淀期,蕨类森林几乎占据了整个陆地,只要有森林的地方就会有枯枝落叶,况且在几千万年的时间中,石炭纪的陆地上由于枯枝和落叶的发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煤矿层。就是这个变化,为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埋下了伏笔。

由于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并没有停止,地壳运动使得地幔的岩浆由于的活跃,岩浆的高温将地下的煤炭点燃,火山的喷发导致了地面上的枯枝落叶燃烧,再加上石炭纪密度较大的氧气的助燃,大火一旦被点燃,就是大规模的,而且时间持续也非常的长。

正是因为大火,导致了雨林的崩溃,进而导致了巨虫时代的落幕。而燃烧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在石炭纪的后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08%,是现在二氧化碳浓度的接近3倍。这就是石炭纪后期氧气含量持续降低的原因。

当然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只是科学地推断之一,在目前的科学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在石炭纪的后期,地球曾经进入过一次短暂的冰河时代,冰河时代的来临,终结了石炭纪时期的雨林时代,地球上的环境开始变得干燥。干燥是森林大火的主要诱因之一,因为无论是打雷、小型的火山喷发在干燥的森林中都能造成大火。

因此,石炭纪的氧气浓度降低是发生在末期的,而这次的降低于全球性的大火有关,不过大火的起因目前有两个主流的说法:一个是岩浆,一个是干燥。

总结石炭纪是地球史上氧气浓度最高的时期,这是因为陆地上几乎都被蕨类森林覆盖的原因,但是,在整个石炭纪,氧气浓度并不是一直很高的,到了石炭纪末期,大火不但摧毁了雨林系统,还带走了无数的“巨虫”和氧气,将“巨虫时代”彻底的终结。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