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什么意思,孩子兴趣怎样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题主您好内驱力什么意思,把孩子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其它学科的内驱力,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愿。一方面,希望“一花带得百花开”,通过一个兴趣爱好撬动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百花齐放”,避免“情有独钟”,导致学习偏科,造成其它学科成绩的下降。 我可以确定地告诉家长: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要3步即可。

内驱力什么意思,孩子兴趣怎样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这3个步骤是:知子达心、移花接木、责任上肩。

内驱力什么意思,孩子兴趣怎样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具体来说,就是家长首先通过解读孩子的兴趣爱好来深度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内心世界,并据此确定适宜的亲子沟通方式;其次,在孩子进行兴趣活动中逐步渗透进其他学科的元素,并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学科兴趣;最后,通过在家里建立孩子的“专属空间”的形式,让孩子建立责任感,引导孩子“做好学科的学习及作业”也是自己的责任,必须要做好、学好,同时,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民主、平等与关爱,在内心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学校集体生活,为学科学习奠定基础。下面会分步骤进行详述,希望可以给您一些助力。

内驱力什么意思,孩子兴趣怎样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第一步:知子达心。就是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兴趣活动中的行为,处处留心孩子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然后量体裁衣,制定相应的沟通方式和学习策略。比如根据题干给出的“孩子喜欢画画和手工”这一信息,我们可以得出孩子4个主要的性格特点,这对于引导孩子的其它学科的导入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内驱力什么意思,孩子兴趣怎样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1. 孩子喜欢画画和手工,说明孩子极富耐心和专注,坐得住、静得下心。

内驱力什么意思,孩子兴趣怎样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能够专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对于学习习惯养成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性格特质,未来只要引导得当,是具有“学霸”特质的重要性格基础。这同时要求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坐下来,多跟孩子“泡在一起”,多看,多听,少插嘴,就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2. 孩子喜欢画画和手工,说明孩子的色彩搭配和空间感比较突出。

对色彩敏感,能够用线条表达想法的孩子,往往想象力出众、空间感很强,其抽象思维更加突出。这个特质对于理科学习简直“如虎添翼”。家长要通过多向孩子“请教”图画或者手工的内涵,引导孩子的思维深度,鼓励孩子多思考、多表达,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 孩子喜欢画画和手工,说明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

画画和手工是“孤独的艺术”。喜欢这类活动的的孩子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画笔作为情绪的宣泄手段,用线条和色彩作为自己的情绪表达工具,跟家长的交流反而会少,这就要求,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画的画和做的手工中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

比如:从线条的角度讲,如果线条不清晰,模模糊糊,说明孩子缺乏安全感、胆子比较小;如果线条的痕迹方向不一致,时断时续,说明孩子性格犹豫,不敢冒尖,总想把自己藏起来;而如果线条过于用力、甚至把纸都划破,说明孩子心中有愤怒,行为具有一定攻击性。

又比如:从色彩的角度讲,如果孩子喜欢暖色调,说明孩子热情,开朗,很开心;如果孩子喜欢冷色调,说明孩子安静,严谨,但内心常常陷入郁闷;如果孩子只用一两种颜色,说明孩子比较谦和、理性,但不爱和同学交往,凡事循规蹈矩,不愿意自我突破;如果孩子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说明孩子比较乐观,但容易马虎,粗心大意。

4. 孩子喜欢画画和手工,说明孩子处在“自发的追求快乐的本我阶段”。

孩子的成长,意味着要从“我做我喜欢的事情”跨越到“我做我该做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开始做“喜欢的事情”中,把本学段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逐步渗透,并从中建立基于学科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孩子的责任界限,从而逐步转化为孩子进行学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小结:孩子喜欢画画和手工,是家长与孩子交流的难得抓手,通过这个媒介就可以链接相互交流讨论的话题,渗透其它学科知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为下一步各学科“百花齐放”奠定基础。

第二步: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在孩子进行兴趣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进所在学段的其它学科知识,帮助孩子用色彩、线条、空间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新诠释学科信息,让孩子用最能理解的方式对学科知识进行解读。1. 通过“读古诗配画作”的形式,激发孩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的学习,对“字词句段”的递进式理解和记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用“课文配画”,可以加深孩子的形象记忆,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具体的做法是:家长在孩子画画时,引导孩子“画一份命题画”,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古诗,可以要求孩子读一句,画一句,也可以整体读完,按照诗的意境整体作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淡化画作的笔法,关键是要让孩子在诗歌与画作之间建立强关联,激发孩子“哇,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的学科兴起,增进孩子对课文理解和记忆。

2. 通过“做数学画意境”的方式,引发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数学需要抽象思维,孩子越小,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就越弱。通过“画出示意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也为今后的理科学习打开一个窗口。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孩子所处的学段,把相应的数学问题如追击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行程问题等,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让孩子根据“示意图”进行题目的讲解。这个时候,家长要转换角色,让孩子当老师,家长作学生,孩子建立了成就感,由此提高了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3. 通过“你画我猜”的小竞赛,引发孩子对外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语言的学习必须要引入“语境的训练和具体形象的对应”,在这方面“以画释物”是比较好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事先让孩子画一批动物、植物、人物的图片,家长和孩子轮流提问图中所画的事务的外语单词,然后填上,并帮助孩子贴在墙上,方便孩子记忆。由于是孩子自己画的,孩子比较 有成就感,也容易建立关联。

小结:这里仅以语文、数学、外语等3个学科为例,家长对其它学科也可以进行“1+1”尝试。通过发挥孩子画画的天赋,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逐步带入,就可以触类旁通,实现“一花带百花”的良好局面。

第三步:责任上肩。所谓责任上肩,就是通过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建立明确的责任界限,逐步引导孩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家中的责任与学校的学习责任结合在一起,建立孩子完整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孩子的自我驱动力。1.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专属的责任,增强孩子的责任界限感。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给孩子“压担子”开始。有条件的家庭,家长要给孩子安排一个独立空间;条件不足的家庭,也要把孩子的睡床、书桌安排给孩子当成“责任田”,孩子的房间里的装饰、布置,墙上的装饰画,都要听一听孩子的意见。家长要明确告知,屋子里的卫生、收拾工作要由孩子负责。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收拾出一个样子,拍好照片,并让孩子画出位置图,每天按照位置图去摆放书籍、文具和玩具,增强孩子的秩序感。

同时,家里要有“家庭成员分工表”,明确爸爸、妈妈及孩子要分担的家务。比如:日常浇花、扫地、整理床铺、书桌等孩子力所能及的工作量要主动分配给孩子,要求承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维护家里的卫生、整洁。家长也要率先垂范,在收拾家务中带动孩子一起干,慢慢养成孩子的主动性。

2.逐步引导学科学习与家庭家务责任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健全责任意识。

在这方面,家长要通过亲自交流和家校沟通来配合。一方面,家长要和老师一道给孩子灌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孩子,“在校上课做作业”跟在家里做卫生一样,都是一个人必须完成的责任。在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中,让这种责任意识深入孩子的心中。

3.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帮助孩子建立家庭安全感。

家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家长在亲情方面,要以包容、平等、关爱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只要孩子的要求合理,且家庭条件能够满足的,要尽可能满足,在家庭生活中多一些“仪式感的”集体活动,比如大家的生日、主要的节日,在一起聊天、游戏、逛街,一起打打球、吃吃小吃,使自己成为孩子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小结:孩子的责任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担当开始的。在这方面,家长要舍得“支使孩子”,让孩子逐步建立自己的“责任领地”,再把学科学习的任务逐步渗透,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也就会慢慢建立。

总之,家长要想把孩子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其它学科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知子达心,从读懂孩子的性格开始;需要移花接木,逐步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中渗透进其它学科的知识,最后通过家校责任的整合,完成学科学习内驱力的建立。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完成这种转化,就能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最后,我把哲学家卢梭的一段话送给您,我们共勉: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希望可以给您一点启示。

我是@老白嘚啵嘚,一个专注教培的耕耘者,请您关注、留言、转发,可以获得家庭教育资料,谢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