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视力不好怎么办,古代的人为什么没有近视的

谁说古代的人就没有近视的了?只不过在古代那样的环境下,又没有电,人们没什么娱乐活动,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患近视的几率比较低而已古代人视力不好怎么办。

古代人都是写毛笔字,比现在的字大多了,即便是活字印刷或者是刻在竹简上的字也比现在书上的字大啊,看起来不费力,哪用得着离得很近的来看。况且古代有多少人读书啊,除了那些要考取功名的人,那时候的书也没那么多吧!

当然了,古代就是有人近视了,人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要是说到眼镜,古代连玻璃都没有被发明出来,更别说眼镜了,不过水晶倒是有。好像眼镜也是明朝以后才传入我国的。但是最关键的是,古代没有那要命的手机。

中国古人近视的概率很低,因为古人有条件读书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者。近视基本发生在十几岁前,也就是初中以前,这个年龄段的古人有条件去读书的人是极少数,就算读书了,也难患近视,因为古人都使用毛笔写字,字大,书上的字也比较大,用不着靠近看书。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书上字太小,总喜欢靠近看书、电视、电脑、游戏,这些古人都没有。真正让古人患上近视的基本就一个原因,晚上没有电灯、蜡烛,用很小的油灯在昏暗的地方看字迹很小的书。古人患上了近视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只能眯眼看物体。明代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就是高度近视患者,戏曲中祝枝山总拿着放大镜,其实那个时候外国已经发明了放大镜,但中国好像还没有。

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了冰透镜的:“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 ,中国古代玻璃工艺欠缺,古人也没有继续思考下去,否则发明凸透镜的就是中国人了。

1266年,英国的培根(R.Bacon,1214~1294)在一天雨后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的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竟然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高兴极了,立即跑回家中,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

1299年佛罗伦萨人阿玛蒂(Armati)发明了眼镜,从而解决了视力矫正问题。

因为透镜制造比较困难,需要打磨光滑,保持曲面平滑,古代工艺很难做到,所以眼镜很难普及。眼镜普及流传到中国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以后。

都知道近视是普遍的,有后天的,也有先天的,古代自然也有近视。只不过客观来说,古人用眼情况不能和后人相比,古人真正挑灯夜读的毕竟是那些读书人,但放眼古代社会,读书人毕竟又相对占少数了,大部分古人晚上天黑了,都早早休息了,所以换句话说,古人近视眼比今天那是少得多。

比如到现代早期,中国人的夜视能力普遍比外国人强,比如到50年代朝鲜战争,志愿军发动攻击一般都采取夜战,老美都觉得中国人不可思议,晚上作战能力突出,一是我们装备不敌,晚上可以多一些自然条件的掩护。二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夜间看东西,说难听一点,当时城里还好,乡镇农村里很多人还未必用得起点灯,点油灯都会很节省。客观上我们的人视力比较好是事实,要换成今天大多近视眼,发动夜战几乎是不敢想象。

所以回到古代社会也就如此,但就在读书人中,用眼用坏了的也不能说少,只是单纯记载眼睛不好的并不太多。感觉比较知名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弟弟杜顗,杜牧与弟弟杜顗感情非常深,两人可说是相依为命。

杜顗比杜牧小四五岁,也非常有才华,二十出头就上书宰相裴度分析天下大势。在杜牧之后也进士及第,本来很有前途,还受到另一宰相李德裕欣赏,放在镇江为官。杜牧当时刚好在扬州,过着逍遥的生活。与弟弟隔江不远,经常来往探望。可就因为杜顗眼睛不好,没有办法发挥更大作用,杜牧也到处帮忙求医,后来杜顗近视越发严重没办法做官,杜牧去宣州时都带着前去照顾。

跟着又去长安,杜牧把弟弟托给在江州的堂兄杜慥。杜牧寻到医生就送到弟弟那边尝试医治,各地辗转为官也先把弟弟的生活放第一位。可惜杜顗因为眼病,一直没有继续发挥才华,生活各方面不便,心情也不算愉快,自然还拖出其他病。别说古代没法治疗近视眼,实际都知道今天如何先进也根本治不了,只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可以适当辅助矫正视力罢了。所以杜顗四十多就死了,杜牧非常悲痛,也过两三年就死了,也就五十左右而已。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