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金兽什么意思,孕妈说自己怀的不是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孕期产检如何省钱

孕妈妈小美怀孕还不到3个月,产检费用就花了2000了,这还没有正式建档,大头还在后面呢,这怀的不是个孩子,简直是怀了一个“四脚吞金兽”吞金兽什么意思。从这个花费上来看,真的是不少,这个形容很形象!但是,怀孕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产检,有些产检根本无法逃避。

吞金兽什么意思,孕妈说自己怀的不是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孕期产检如何省钱

吞金兽什么意思,孕妈说自己怀的不是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孕期产检如何省钱

记得第一次生孩子的时候,产检费用大概花了1000多,第二次生孩子,五花八门的产检,很多名堂,一次产检费用就要1000,不对比没有伤害。

吞金兽什么意思,孕妈说自己怀的不是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孕期产检如何省钱

先看看我二胎时的产检,孕妈妈们就能了解个大概。

吞金兽什么意思,孕妈说自己怀的不是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孕期产检如何省钱

孕期产检费用明细1、怀孕7-8周:需要做B超检查需要花费100-150元。如果化验孕酮、HCG,需要花费30-50或者100多元,方法不同花费就不同。

吞金兽什么意思,孕妈说自己怀的不是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孕期产检如何省钱

2、怀孕11-14周:需要建档,这时需要抽血化验一系列项目,包括生化项目、输血8项、微量元素、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血型,需要花费900-1200元。还需要做NT检查,要花费100-300元,各地价格也有所不同,我当时花了135元。还要做心电图花费30-100元。

3、怀孕16-18周:需要做唐筛花费100-200元,无创花费2000-3000元,羊水穿刺需要花费1500-2000元,B超检查花费100-150元。

4、怀孕20周:B超检查花费100-150元。血常规花费20元

5、怀孕22-26周:需要做糖耐量检查,在30-100多元不等。需要做大排畸检查花费300-600元。血常规花费20元。

6、怀孕32周:B超检查花费100-150元。

7、怀孕34周以后:身高、体重、血压、宫高、腹围、胎心率等例行检查花费10元,胎心监护花费20-50元。

8、怀孕38周:B超检查花费100-150元。化验生化项目、输血8项、血常规、尿常规、凝血花费700-900元。

我整个孕期产检费用大约是5000元,保胎药和贫血的铁剂、维生素之类的大约花了2000元,也不是特别多。但是为什么很多孕妈妈都说产检费用多得不能接受呢?是因为没有找到省钱的方法。

孕期产检如何省钱?缴纳生育保险

在怀孕前就要缴纳生育保险,一般单位都会缴纳五险一金,其中就有生育保险。生育保险不需要自己缴费,是单位帮忙交费,只要交保险就有生育险。但是并不是你交了生育险就一定能报销,还有时间限制,如果你在生孩子之前1年就交了保险,是可以保险的。如果是怀孕之后才交保险,生孩子时还不足一年,就不能享受报销的费用。另外还要办理准生证,因为报销生育险时需要提供准生证。

我一胎时生孩子花费4200,再加上产检的费用,一共花费5000多,最后报销了5800元,生孩子没花钱。

生二胎时生孩花费6000多元,再加上产检费用,一共花了1100多,最后报销了12000元。

如果交了保险,都有医保卡,平时在医院结算时还可以直接用医保卡结算,也可以省一部分费用,保险交得越多越省钱。

办准生证

不管生一胎还是生二胎,一定要办理准生证,在计生部挂个号。这样可以享受后期的生育保险报销,还可以减免一些产检费用。

在建档之前,可以在计生部门做部分简单的产检,比如早孕检查、B超检查,就不需要到医院产检,这些产检都是免费。

唐筛凭准生证可以全部免费,有些地方NT检查也是全部免费。无创DNA可以减免1200元费用,我们这里就是这样,指定产检部门无创DNA的价格是2000元,我自己交了800元。

办理准生证是免费的,程序也很简单,拿着双方身份证就可以,能办理就去办理一个。

不该做的产检不要做

有些产检不一定非要做,比如HCG检查,其实做了B超,看到胎心胎芽就证明怀孕了,不需要重复做,做了也是浪费钱。

比如唐筛,如果是大于35周岁的高龄产妇、如果NT结果不好,直接做无创DNA,不需要做唐筛,可以省下唐筛的钱。

比如排畸检查,可以做系统B超,不一定非要做四维彩超,效果是一样的,同样可以发现胎儿身体结构问题。

比如抽血化验的指标,生化项目、输血8项、血常规、尿常规、凝血、甲状腺、血型这些是必须要做的,其他的可以选择检查。这些项目一般整个孕期做两次,不需要频繁做。

总之,孕期产检费用是很高,但是也可以想办法省钱,你都做到了吗?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哦!感谢支持!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