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为啥错了,你相不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

最近刚好看了这方面的书籍,10000小时定律究竟是否正确?为您简单分析一下一万小时定律为啥错了。

一万小时定律为啥错了,你相不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为啥错了,你相不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

01理论背景最早由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时的时间练习。

此外还谈到了几个必要条件:

①智商

(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勤能补拙并没有科学依据)

②运气

(如果生不逢时,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如:盖茨、乔布斯上了信息时代)

③家庭环境

(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潜力。)

...

遗憾的是,这里面却没有一个充分条件,甚至加在一起也构不成充分条件。

02常见误区最早如果有了智力上的、时代大环境的以及家庭和周围小环境的便利因素,简单地认为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小时就能出类拔萃,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10000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更要看怎么花。

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四个误区。

A:简单重复

10000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如:

(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

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了这个错误。守着一点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的重复,未来被淘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值得警醒。

B:习惯性失败

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常常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却不见效果。

喜欢一个人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C:林黛玉式困境

林黛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想问题想的很深,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

这样,越到后来贾府里只有宝玉能够懂她。

我们很多人做事也会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所知就会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D: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的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03如何破四困境面对上文提到的4个误区,三个方法助一臂之力。

①确立“愿景—目标—道路”

人要想进步,就必须给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愿景。

(既然我们花10000小时来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精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以便实现愿景。

有了战略,就还要有战术。

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可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

②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第一层:换位思考。

第二层:习惯回过头来三思。

(比如某个人和你说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是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有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因为一个想要精进的人都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需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

第三层:即使对方真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对人性的理解也会有提升)

③凡是做记录,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职业,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我们就进步了。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容易走进过分相信自己记忆力的误区,以为自己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就忘记了,等到第二、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很多实际去解决。

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帮助我们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会很快。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避免一些误区,能够正确认识“10000小时成功理论”的关键。

实践是检验是否适合自己的标准,可尝试着使用这些方法。

对于这些简易可行的方法,或许灵,或许不灵,但是即使不灵也能很快发现而去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本文来自吴军老师《见识》读后分享,感谢阅读。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