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返回家乡”是另一种实际意义的“到全球去”

徐则臣:“返回家乡”是另一种实际意义的“到全球去” 徐则臣:“返回家乡”是另一种实际意义的“到全球去”

本报记者刘小花

“大家都从家乡走出去,把一个漫长的、更广泛的地区称之为全球。但人一但到中年,我还在一次次回故乡的历程中感受到,有的那时候还真没有一个更高的、更宽阔的位置便是你最后憧憬的。在一个地区待久了,你不一定安心。苏轼说得对,‘此心安处是吾乡’。”

了解文学家徐则臣,“到全球去”是一个绕不过的主题风格。从写“花街”和“京漂”发展,20多年里他的创作视线慢慢宽阔,主题日趋丰富多彩,却自始至终离不了“家乡”和“全球”这组定义。

徐则臣出世在江苏东海河边的小村庄,以前的乡村少年揣着着“到全球去”的理想,北进上学,最终于北京投身。在他的小说集中也能寻觅到相同的主脉:主角一直从大运河边的家乡“花街”考虑,一路“北进”回京,历经运势的诸多沉浮。

在初期的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等著作中,他关心北漂一族人群,书中的年青人逃出家乡,在理想中的“全球”流浪、挣脱与拼搏。36岁时,他出版发行经典小说《耶路撒冷》,自言踏入“中老年创作”,要整理一下他所解释的70后。小说主人公初平阳摆脱家乡,又持续回到家乡,在“到全球去”和“返回家乡”中间不断拉扯,牵涉出一代人的精神实质成长历程。这一部著作连续夺得各大文学荣誉奖,点评家李敬泽觉得:“这也是一部正脸强攻大家社会的著作,它体现了一代人的繁杂工作经验。”

2014年,他将眼光看向一直熟识的京杭大运河。4年里,他时断时续用两脚测量京杭运河全程,根据很多搜集信息和田野调查,穿越历史时光的差距,发掘京杭大运河身后汹涌澎湃的历史文化景象,写下了小说集《北上》。2019年,这一部小说集得到第十届矛盾文学奖。

他的写作丰硕而深入,具有灵敏的问题意识,因此深受点评家和文学类学者的钟爱,被视作“70后文学家的荣耀”,“标示出了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很有可能到达的生命见识”。访谈中,徐则臣也特别强调问题意识针对写作的必要性:“一个文学家,创作得到维持下去的特别关键的驱动力,就取决于我对这世界有话好说——由于看到了问题,因此有话好说。这是你跟这一社会造成会话关联的主要途径。”

“创作并不是关起门来自身玩,变为审美观的高转速,希望我的创作可以和实际、和内心、和关心的问题中间造成一种磨擦,摩擦使你造成疼痛感,造成会话的冲动。”徐则臣说。

文学家以外,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类编写,在《人民文学》出任副总编。工作中忙碌,他的写作却从没停息:“现阶段已经写了四个大运河边的小小说,‘探案’系列产品的;过年时又写了此外一系列的2个短篇小说,故事背景放到多米尼加和西班牙。”在“大伙儿阅享课”拍摄当场,徐则臣打开了自身随身携带的挎包:一本马德里·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几沓文稿、十几支各色各样中性笔——简易质朴,组成了一位文学家和文学类编写的日常。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