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你对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事件有何看法

这又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博士失踪事件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

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你对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事件有何看法

又一名博士失踪,很难让人不联想到之前多次出现的博士失踪事件,而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大家最不愿意见到的那个结果。

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你对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事件有何看法

正正经经读博,从来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各种压力会纷至沓来,有读博之前就意料之中的,也会有之前始料不及的。

经济压力、学术压力、就业压力,乃至周围及社会的各种舆论的压力,都会向博士们压过去。个体的承压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到了极限。而在压力之下,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精神问题,也不乏其人。

个体的遭遇,无论结果多么坏,多么震撼人心,或许也难上升到制度层面的思考。然而,我们恰恰需要这样的反思和实际的改进。

中国博士的数量已经够庞大了,世界第一,每年多达五六万博士毕业生。然而,数量起来了,总体的培养质量并不高。不谈翟天临这样的鱼目混珠的水博士,只说那些拼了命去读的博士们,讲真,其中不少人,真的有适合去读那个博士么?真的有能力做出实质性的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么?真的对得起博士这个代表神圣的学术的最高学位么?

我们不能对那些拼命读博,拼命想做出成果、拿到学位的博士生们苛求什么。然而,有些人明明并不太适合去读博,为什么也不得不去?因为就业压力。博士生这个群体,当然有不少人是基于对学术的兴趣,然后去读博去进取的;但其中,也有不少人仅仅是为了拿一个博士学位,以便更好就业。

这些为了拿学位以便更好就业的人错了吗?没有。读博或许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但一旦进入读博这个行业,很多压力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博士生们无疑是贫穷的,因为除了那点国家补贴和导师看心情的不稳定补贴之外,再没有收入。将近而立之年,不但要为论文发愁,很多人还得为生计发愁,为个人问题发愁,为将来工作发愁,这种困境,谁能轻松面对?

博士生为什么有经济压力?因为补贴少。为什么有就业压力?因为博士数量太多了,竞争大。博士为什么很多人难毕业?除了因为要求确实较高,还因为一些人其实并不太适合读博。为什么要招那么多博士生,乃至把一些不太适合读博的人也招进来了,结果数量多了,补贴摊薄了,就业竞争更大了,使得博士生面临的压力更多、更大?

显然,是博士培养的制度性设计出了问题。

我们真的有必要不断扩招,追求世界第一的博士数量么?

在我看来,当前,博士培养是一团乱相。不谈科研院所,只说大学,最有能力、最有资源,也最有条件培养博士的高校,其实是985中实力最靠前的那十几二十所大学。大部分211学校,资源不多,很多学科没有能挑大梁的带头人,他们的治校策略,就是大量向本科生倾斜资源,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博),特别是博士的培养,他们根本没有条件搞好,想搞好,也有心无力。这样的一大批高校,培养出来的往往是质量并不太高的博士,意义真的很大么?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普通大学也加入培养博士的“战团”。为了提升学校的层次,不少普通大学不断地申请博士点。已经有了博士点的,想增加;没有的,想方设法要从无到有。结果就是,近年来,在不少普通大学里涌现了不少新增博士点,但实际上,这些学校并不具备培养博士的能力,相应学科也没有比较权威的学科带头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质量可想而知。

我们的博士培养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看来,应该是:比较严格地控制博士培养点,让那些真有资源、有能力培养博士的单位去培养博士;控制博士生的数量,追求博士培养的质量,让那些真愿意投身学术的人获得博士深造的资格;加大博士生的补贴,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

强化博士培养的质量,淡化数量,不但可以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也可以给那些读博的人减少很多压力,包括经济的、就业的等方面的压力。在我看来,这才是一条上佳之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每次听到这种新闻心里总是很难过,年轻的青年才俊因病早逝总是让人扼腕叹息。

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你对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事件有何看法

渐冻症是一种严重的恶性疾病,正如它的名字所要表达的这样,得病的人像被寒冷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

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你对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事件有何看法

该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四,多发生在40岁以后,中国约有20万患者,总体看人数还在上升,这个人群总体数量并不低。目前人类对于此病知之甚少,既查不到任何发病原因,也没有办法治疗,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年,呼吸肌衰竭最为可怕。得这种病最有名的要算英国科学家霍金。

北大女博士在美失联,你对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事件有何看法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4年那场从国外传导至国内的冰桶挑战赛,当时就是把一桶冰水浇在某个人身上,挑战完毕后这个人还要指定下一个接受挑战的人。当时国内外政商名流纷纷参与其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苹果库克等名人都不惜湿身, 参与这场公益接力活动。随后,这项活动传入国内, 科技界、体育界、娱乐圈、卫生领域、媒体等爱心人士接二连三参与这项挑战。这项从美国发起的活动, 让大家在接受冰桶挑战的同时, 体验渐冻症患者的感觉, 从而呼吁更多人关注这种罕见病。

在医学上,“渐冻症”学名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元最常见的一种病。由干运动神经元变性造成全身肌肉萎缩及无力的疾病,在1869年由法国神经学家、解剖病理学教授马丁沙可发现。

简单说,人体的肌肉包括支配四肢运动的肌肉、主管说话和吞咽的咽喉部肌肉以及让我们自由呼吸的呼吸肌的活动都是由运动神经细胞支配。罹患“渐冻症”的患者由于脑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发生变性,肌肉逐渐萎縮和无力,以至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最终可因呼吸肌群发病而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目前国际医学界对渐冻症的致病因素并不十分明确,同时病因学说较多。可能与神经突触内谷氨酸的兴奋毒性、氧化应激、自身免疫反应、重金属中毒氨基酸代谢障碍、病毒感染、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有关。“ 渐冻人” 有家族型和散发型两种类型。家族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比10%左右。渐冻症虽然有遗传因素, 但是不会传染。

(【张之瀛大夫】系头条号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商业用途。更多健康知识,请点击张之瀛大夫头像,然后点击红色标识“关注”。关注健康,关注头条号【张之瀛大夫】。健康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