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岁数叫喜丧,为什么叫红白喜事难道白事也叫喜事

农村是个人情味特别浓厚的地方,那家有个婚丧嫁娶,起屋乔迁,生儿育女,升学做寿,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家有事百家来多大岁数叫喜丧。邻里之间乡里乡亲相互来往,相互捧场,凑合热闹,自然而然就有人情往来,红白喜事。

农村红白喜事讲究喜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

结婚办喜事,预定了良辰吉日,是人一生中的大喜事。以前,主家老板亲自到亲戚朋友家去接。以后有了电话就电话接,不用跑路。现在手机更方便,打电话,发微信,在家就能发邀请。如果不邀请,亲戚认为是对其不尊重,没有当亲戚看待。那怕从别人口里得知,没有被邀请,也不会去参加,即使去了也会感觉是热脸贴着冷屁股——没面子。

结婚(娶亲嫁女)对于主家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主家也是希望能办得越热闹越好。除给亲朋好友发邀请外,还邀请乡亲们帮忙,接到邀请的乡亲们喜之不胜,带着高兴的心情给主家贺喜,添加满满的喜气。

人情往来是农村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那家有喜事,亲朋好友聚拢来,增加感情,融洽关糸,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

人情往来,看似你来我去,实则蕴含着朴实的亲情味。前些年,人情往来有点变味了,变成了某些人敛财的目的,变着味儿整酒,形成了一种攀比风,失去了办喜事的实际意义了。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的。喜事是值得喜的事,是值得庆贺的事去办才有意义,否则,要遭到人们的非议,社会的谴责。

现在好了,国家整治歪风邪气,大刹乱整酒之风,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制定惩罚措施,乱整酒得到有效遏制,人心大快,老百姓拍手称赞。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民间认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临终则无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自然老去。后人的孝心又好,孝心也尽到了,没有什么要悲伤的,当然也是喜事,叫喜丧。

有些年了,邻乡邻村邻界处地,有一位八十几岁老大爷去世了,我们组里相邀去吊孝。我还清楚的记得,到了孝家,孝家组里几位老人也来吊孝,进门喊送恭喜。当时感到很惊讶,孝堂里有人就议论,顺头老死了是白喜事,是喊恭喜。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那么叫白喜事。当然了年岁不高的人夭折了,不能叫白喜事,叫丧事。

白(丧)事不请自来,老人过世,临时日子,不用主家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口口相传,村民们相约前去吊孝。当然远亲和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要给信,不然人家怎知道。

凡是成家的人都知道,家里办白事,家里人不迎客不送客,守在灵前,答谢前来吊孝磕头的亲朋好友和乡亲们,这个习俗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家里老人去世,有很多事要张罗,并且白事的礼节繁多,孝子孝孙们忙得晕头转向,不是自家人忙得过来的,乡亲们更是第一时间来帮忙,替孝家料理事务,还有专门的支客事,掌管孝家各项事宜。

老人去世,所有亲戚都要拢来,在外工作打工的,不论远近,远的坐飞机都要赶到,见老人最后一面,送老人最后一程,逝者安息,生者平安,愿孝家节哀,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民间认为,人活到七十三,或者活到八十四,就要寿终了。就是阎王爷不催你,你也得走了。

多大岁数叫喜丧,为什么叫红白喜事难道白事也叫喜事

多大岁数叫喜丧,为什么叫红白喜事难道白事也叫喜事

这个梗来自两位圣人,先圣孔子、亚圣孟子。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

(孟子 约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活了八十四岁。

所以,人们就认为,两个圣人都才活这么大岁数,咱普通百姓一个,肯定活不了这么大岁数。就是能活那么大岁数,即使阎王爷不来催你,你自己也该走了。

这句话反映了过去的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圣人的尊崇,并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周边,七老八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