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的埃安V成为全球首台5G车,5G怎么改变汽车?

就目前上市的车型来说有没变化有v 新能源汽车,但是离5G全面改变汽车与人与物的关系,还需要强大的万物联网万物智能,还需要强大投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车辆搭载了5G硬体通信,并不难,半年内基本大多数车型都可以普及,目前无非在自动驾驶与娱乐多媒体互动有那么锦上添花提升,与4G没有本质区别。就自动驾驶来说,芯片与软件及收集的大数据,目前并没有比人家更特别优势。

目前卖车噱头大过现实,如果能把5G给降到4G,把定价放低与同厂出的燃油车同等价格,来的更实在。毕竟燃油车多了发动机与变速箱更多复杂高成本大部件。电动车没有,所以电动车定价,定价,放低!

电动汽车,是直流电瓶供电的,所以电源是直流电不是交流电,但是电机一般是交流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实际上也算是交流电机的一种,所以运行时候,电机上的电是交流电,是通过逆变方法变出来的。至于电死人,和交直流没有关系,无论交流还是直流电,都可能会电死你,只要满足一定条件了,理论上安全电压是36伏,但是实际上不一定哦,请关注:容济点火器

v 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的埃安V成为全球首台5G车,5G怎么改变汽车?

1、安全电压是36V以下。但不是绝对的,在潮湿的环境下会比36V低得多,这个电压会降低到12V。 能电死人的不是电压而是电流。电压不能决定能不能电死人,电流才是最关键的,电压为36伏以上且电流大于6毫安以上就会将电死人。

v 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的埃安V成为全球首台5G车,5G怎么改变汽车?

2、人是神秘动物一类。有时候12伏蓄电池也会电死人,甚至9伏干电池。反过来,也时有吉尼斯纪录报道,某些人可以耐上万伏高压。

v 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的埃安V成为全球首台5G车,5G怎么改变汽车?

3、还有一解,如果不特指将电压直接加在人体,而是,比如多少伏电压的仪器可以弄死人的话,答案就更不确定了。有不少报道指出:仅用两节五号电池的“医疗”仪器也能杀人不偿命,所以不小心手机电池都可能电死你哦!

v 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的埃安V成为全球首台5G车,5G怎么改变汽车?

4、人体是否会死亡是由人的心脏被多大电流通过而导致心脏紊乱决定的,电流的大小与人体的电阻有关,在干燥的情况下,可能220V长时间的触电也不会死人,但是在潮湿或者水中,人体电阻小,很小的电压也会电死人的。

v 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的埃安V成为全球首台5G车,5G怎么改变汽车?

5、只有电压一个条件是不会电死人的,就像高压电线上的鸟,带电操作的电工,鸟和人身上每个点上都有电压,而且还很高,但它(他)不会死,因为没有电流过。安全电压在36V以下,安全电流在30mmA以下,如果电压高,无论多小的电流都会击伤或死人。

6、多大电流会电死人,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一般来说,漏电保护器设计为15毫安0.1秒,这个是偏于安全的。超过50毫安的电流就基本上能够电死人了,一毫安的电流,人就可以有明显感觉了。一般认为36伏电压对任何人都安全,但是也有特例,被36伏安全电压电死的案例也是存在的。如果是高压,几乎没有人能够承受了。

7、人体对电流的反应:

8~10mA 手摆脱电极已感到困难,有剧痛感(手指关节).

20~25mA 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50~80mA 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

90~100mA 呼吸麻痹,三秒钟后心脏开始麻痹,停止跳动.

触电电流的计算是根据触电电压和人体阻抗得来的。人体阻抗取决于一定因素,特别是电流路径,接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频率,皮肤潮湿度,接触面积,施加的压力和温度等。在工频电压下,人体的阻抗随接触面积增大、电压愈高,而变得愈小。 IEC综合了历年来关于人体阻抗的研究成果,严密审查了大量尸体的实测数据,得出人体在50/60Hz交流电时,成人的人体阻抗在1000Ω左右。在有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可按30mA考虑。

8、现在常用的市电为交流,电池、电瓶为直流,专业点用万用表量一下,交流无正负,直流分正负,楼上的安全电压不分交、直流,36V以下为安全电压,另外人触电死亡和电压无关,只和电流有关,人体静电最大要几万V。所谓的交流220伏是中国的市政电,人体电阻一般为100K欧到200K欧,出汗后会更小,约1000Ω左右,这时交流220伏通过人体的电流有0.22安,肯定电死人。

9、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长短。电流强度越大,致命危险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能引起人感觉到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知电流,交流为1mA,直流为5mA;人触电后能自己摆脱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交流为10mA,直流为50mA;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如100mA的电流通过人体1s,可足以使人致命,因此致命电流为50mA。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