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板补电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注意是【补电】不是【充电】,太阳能发电转换效率过低只适合大规模作业。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新能源汽车里使用太阳能补电节能的车型以中大型客车为主,这类车的车顶面积足够大且车型统一能看得到明显的成效,但实际和调整峰谷电能消耗有些背道而驰的感觉。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太阳能板的安装以功率计算,转换为面积后约为每平方米150~250瓦,不同技术的板子有很大的差异。以价格适中的200瓦柔性太阳板为例,正常日照下的一小时不计转换损耗也就是200瓦,一天10小时的日照也才2度电。这还只是理论值,正常平均日照基本在6~7小时,一平米的发电量只有1度电多一些,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容量在40~80度之间;普通的A0级小车可以利用的车顶面积也不过1平方米左右,仅依靠太阳能板发电一个多月才能充满一次,所以实用性是很一般的。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只有像大巴这类车顶面积超过20平方的大车才有一定的价值,这类车可以做到补电量在容量的1/10左右,而普通私家车只能做到1/40~1/80甚至更少,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现有的车辆使用太阳能补电的车型也有一些,不过多数是燃油车辅助铅酸蓄电池在驻车时使用车内电器,或者是房车作为补电使用,这类车即使是铅酸电池组容量也不过七八度所以还有一定的意义,电动汽车没有必要折腾。

所以普通小微型车没有必要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费用去安装太阳能板,正常充电就可以了,而且充电最好选择在夜间,因为可以辅助调整峰谷电耗。

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能比例还不到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1/10,因为储能不足导致了很多新能源发电被浪费,所以电动汽车在夜间充电也是辅助消耗被浪费的电能,直接用电也是节能减排的方式。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并且要在2025年之前全面停止燃油车的生产,目前公交车、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车辆在大中城市已经普遍采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且还在持续增长,2019年特斯拉也成功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生产电动汽车,我国的比亚迪等品牌也将生产的汽车类型从传统能源转向电动汽车。因此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的主流,而传统燃料汽车将逐步很快退出主流市场。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的燃料能源汽车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和传统汽车不同:采用电池供电替代传统的发动机和供油系统,能源续航方式由加油改为充电;控制系统全部由电脑实现;第二新能源汽车不产生废气污染,因此在目前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重视环境保护的国策下,是改善北方雾霾天气,提高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动力系统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电脑+电池+行走系统。因此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习和传统汽车工程学习有巨大区别,在学习了机械设计、机械结构等基础课程之后,更多的学习了计算机、物联网、电气控制、传感器等信息方面的课程,因此新能源汽车专业是一个传统汽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物联网的交叉融合专业,学习内容不仅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能力,还具有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掌握汽车的相关传感器及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和通信的理论和技术的综合型专业方向。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目前的领域人才都是有这几个专业转入,真正具有这几个学科的知识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就业是很有竞争力的。

电动汽车分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多种。混合动力又分为插电式、增程式等多种。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主要说一下目前国家政策下大力气补贴推广的纯电动汽车,它的能量来源是电池包,根据正极材料不同分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通过电控系统将电池储存的电能输送给电动机带动电机旋转驱动车轮。

新型风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加装太阳能充电吗有何利弊

不同级别大小重量配置的车型耗电量不太一样,正常A级纯电动轿车的百公里电耗在13-16kwh左右,如果续航400公里的话那就需要随车带42-48kwh的电量,电池包体积还是很大很重,为了降低重心普遍布置在车底前后轮之间。

电池电量耗尽的话可以通过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进行补电进而补充续航。快充一般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可以充到80%的电量,慢充也需要8小时以上才能充满。

整体上,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通过电能的转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石油消耗。如果是用的清洁能源产生的电能比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的话,带来的优势就更明显。如果是火力发电的话,可以将城市里数百万辆汽油车分散的污染源都集中转移到城外的火力发电厂。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