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不上牌,以后电动车不挂牌照不让上路,为什么很多人不以为然

因为专家的一句话,电动车自行车需要上牌了;因为专家的一句话,电动车限速了;因为专家的一句话,全国各地严查电动车;还是因为专家的一句话,部分城市禁摩了……我不禁想问一下:各位专家,咱们在出台各种政策之前,能不能考虑一下老百姓的感受以及问题的根本在哪电动汽车不上牌?

电动汽车不上牌,以后电动车不挂牌照不让上路,为什么很多人不以为然

我们这里很多人电动车到现在还没有挂牌,交管部门下达文件说到六月一号还不上牌的话,就不让上路,但是这些人不以为然,还说不可能!并且质疑道:全国多少电动车,能管的过来么?其实这样的情形和这样的心理,在我们全国各地上演着,并不是单单指某一个地方,大家普遍觉得全国那么多的电动自行车和纯电汽车,交管部门如何能管得过来?但是从事实来看的话,交管部门对于这方面的监管还是相当到位的,各个路口都在严查和严抓电动车是否上牌的情况。

电动汽车不上牌,以后电动车不挂牌照不让上路,为什么很多人不以为然

电动汽车不上牌,以后电动车不挂牌照不让上路,为什么很多人不以为然

电动汽车不上牌,以后电动车不挂牌照不让上路,为什么很多人不以为然

专家的观点向来都是想当然,完全没有从老百姓的角度和问题的根本出发,规章制度建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纯粹“纸上谈兵”!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车汽车要求上牌的深度原因吧!

1、随着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开始普及,事故率在大大上升,并且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往往都是与日俱增的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

2、随着电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没有资质的小作坊也开始参与到电动车的生产中,这就导致很多消费者买到了劣质的电动车,从而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3、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大大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很多堵车的情况都是因为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自行车无视交规,肆意前行导致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电动车完全普及之后导致的一些根源性的问题——交通事故以及安全隐患。而专家对于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上牌和禁止上路。

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需要规范,而不是禁止,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面对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带来事故率的上升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专家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办法,不但要求电动车上牌上保险,还像汽车汽车一样,划分出一些禁行的区域,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事实上,专家的这些所谓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纸上谈兵,笔者从自己的使用角度出发,针对电动车上路导致的一些问题,做出如下的建议。

1、很多电动车和电动汽车都有不文明驾驶的行为,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单单要求他们上牌,还要按照汽车的标准,稍微下调即可,进行一些处罚,这样就能稍微降低因为电动车违章而导致的交通事故问题。

2、针对电动车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咱们需要做的不应该是约束车主,而应该从厂家这个源头出发,取缔三无小作坊,约束正在生产的电动车企业,确保生产出来的电动车质量全部合格。

3、电动车不应该限速,还是按照以前的标准即可(35km/h-40km/h),电动车限速的意义不大,其实很多时候事故发生不是因为电动车车速过快,还是因为骑乘人员行为不规范,并且电动车限速之后加上踏板的情况,感觉是在倒退。

4、电动车实名上牌是对的,很多电动车司机无视法规和肇事逃逸,都是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以及无法追踪定位导致的。

END专家还是应该切实的体会一下咱们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电动车对于我们来说是刚需,并且电动车的普及,从环保方面来说,贡献实在是太大了,还有摩托车也是一样的情况,城市通勤,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又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出行效率,所以针对电动车和摩托车,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疏导问题才是根本。

关于您第一条电动车挂牌的意义,大的方向主要有两点:

首先,电动车上牌将电动车纳入了管理体系。一旦电动车开始接受管理以后,电动车乱闯红灯、电动车抢道、电动车撞人撞车等事情的发生都可以大大减少,因为交通事故受伤死亡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的遏制,而且电动车丢失的情况也可以得到一定缓解。

其次,电动车上牌以后可以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这个市场,从而指导生产,研定技术开发方向,倒逼电动车生产企业生产符合国标的电动车,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目前市场上电动车无序发展的乱象。

至于挂牌为什么要有规定的时间,我想你是不是说的目前山东省要去的2020年8月31日前非国标掉动车停止挂牌问题。山东省试点电动自行车挂牌业务,前期给非国标电动车两年过渡期,因此,对非国标电动车做出了时间限制,2020年8月31日之前对非国标电动车免费挂牌,过后不再为非国标电动车挂牌,只允许国标电动车挂牌.。

挂牌都有需要哪些流程,目前,全国各地关于电动自行车挂牌的要求不尽相同,都有各自的规定。基本流程就是需要车主身份证、电动车合格证、发票,电动自行车好要有车架号,去指定地点挂牌即可,收费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