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后奇人都没了,满族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说满语

作者建国之后奇人都没了:金满楼

建国之后奇人都没了,满族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说满语

清朝268年,一向实行满汉共治的政策,其中体现在语言上,即满汉两种文字同时并存。

建国之后奇人都没了,满族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说满语

譬如,如果你手里有几块清朝的铜钱或者铜元、银元的话,就会看到,如果正面是汉文,反面或者侧面就有几个像蝌蚪一样的文字,那就是满文。

建国之后奇人都没了,满族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说满语

清朝建国后,因为皇帝是满洲人的缘故,满文被立为国语,按说地位是高于汉语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语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

最开始的时候,比如顺治、康熙朝前期,清廷的重大诏令都是满汉并书,也就是必须书写两份保存,所以很多旗人都做了笔帖式,说白了就是翻译秘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满汉融合的不断深化,清廷地方事务乃至中央事务都开始以汉文为主,满文成为象征性的累赘。

也只有十八行省事务之外的,比如旗人自己的事务,如内务府、还有满人故地东北(俗称满洲),这些主要是用满文行政;

此外,还有外蒙事务和其他边疆事务,归属于蒙藏院管理的,主要以满文或蒙文为主,汉文在这些事务上不占主要地位。

但是,作为主体部分,如中央事务和十八行省的事务,则在乾隆年后逐渐全部汉化了。包括旗人自己,除了一些亲贵,在乾隆中期以后基本就不会说满语,更不要说书写满文了。

到了晚清,那就是亲贵子弟,也基本不会满语了。即便是慈禧太后,其实她也完全不懂满语。不过,光绪和溥仪是会满语的,有时接见旗人官员会使用满语。

只是,溥仪的满语水平非常低,据说只会一个词:伊立!就是旗人官员请安后“平身”的意思。皇帝尚且如此,其他旗人可想而知了。

被立为国语的满语还没有等到清朝覆亡就已经先行消亡,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其一,满语或说满文本来历史就很短,它是参考蒙古文字而在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基础。

其二,满文因为历史太短,使用的人也很少,因而其发展水平也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低下,在使用过程中,除了作为口语或者公文,几乎没有发展出像样的文学作品。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使用满文的人数太少,尤其是和汉人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试想,清朝旗人从开国200万人发展到500万人,而汉人从7千万发展到4.5亿人,旗人人口几乎就是沧海一粟的感觉。

其四,由于旗人都想做官,而做官管理汉人老百姓就必须懂汉文,为了做官的方便,很多旗人都主动去学习汉语和汉文化。

其五,汉人文化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数量浩大、璀璨无比,本身没有什么历史和文化水平的很多旗人也都纷纷以学汉文为荣,由此满文式微,也一点不奇怪了。

其六,旗人被迅速汉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汉军旗的存在。八旗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三者地位相当,内部可以通婚。而清初清廷为了方便统治而派出了很多汉军旗人出任官员,这导致汉军旗人在旗人内部普及汉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或者可以这样说,推动满人汉化的最大功臣,其实就是这些汉军旗。而汉军旗人,说白了就是汉人。

从这一意义上说,别说现在已经没人会说满语,就是在清末时,已经没几个人会说了。

当然,最近十来年,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是整理满文文档文献的原因,有些纯粹是爱好文化的原因,有些人开始学习满文,这也未尝不可。

但总的来说,满文已经是一种死文字,如果不是工作或者兴趣还不够大的话,估计也是很难坚持的,实际也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历史上的死文字多了,难道都能复活过来?更何况,现在的满族,本身就和汉族毫无区别,本就不该做民族区分的。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