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明朝,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封建王朝明朝只存在了34年。评价和研究明朝历史,我认为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并把握好以下两个特点和三大原则。

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一、明朝是前后历经蒙满两个少数民族首领任皇帝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人称帝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特点之一。从1368年朱元璋消灭蒙古族人称帝的元朝,到1644年清军入关,明将吴三桂投降,以满族首领称帝的清王朝力主中原,如计算到此明朝历时276年。随后明朝宗室南迁建立大明,史称南明,到1662年永历帝被杀,应当说明代历史才最终结束。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研究和评价明朝历史应立足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农民起义成功建立,又是实质上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王朝,这是特点之二。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亡,后来参加红巾军农民起义,英勇善战受到重用,在起义军首领死亡后继任并扩充军力南下,最终消灭元朝及其地方武装,建立明朝。而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则是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京城,被迫上吊身亡。因此,研究和评价明朝历史应当深刻认识其现实借鉴意义。

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三、充分肯定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朱元璋时期,对内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为消灭元朝、平定北方和江南、稳定中原发挥了重要作用。执政后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建筑业,减征税赋,并且加强吏治严厉反腐,惩治贪官污吏,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被称为“洪武之治”。在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对于沟通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以及南欧、非洲沿海国家交往,发展纺织品、陶瓷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起了重大作用。同时,由明朝组织编篡的《永乐大典》,成为我国古代最大一部百科全书,为传承古代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次年被清军占领),赶走荷兰殖民者,更是闻名于世,功不可没。

四、客观公正评价明朝历史及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以来,对明朝及其朱元璋的评价一直争议不断,民间传说也多。对此应按照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原则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后期官场腐败堕落、经济衰退、民怨外患加深逐步造成的,是历代封建王朝难逃历史兴亡周期率的必然结果。对于朱元璋的评价,既应承认其历史功绩,也应看到其缺陷和历史局限性。对此,毛主席看得最明白,认识最清楚。他早就明确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尤其是晚年,十分重视研究明朝历史和朱元璋、李自成和核赫鲁晓夫,探索如何避免历史兴亡周期律,下的功夫很深,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最为宝贵,对研究和评价明朝历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谨慎对待和处理在明朝历史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对以《明史》来否定明朝,以“洪武滥杀功臣”来污蔑贬损朱元璋的问题,应当明确《明史》是满清王朝所编,而清朝时期反清复明斗争一直存在,史书难免存在对明朝和朱元璋产生不实之词甚至伪造历史事实嫌疑,因此不要依赖清朝史书研究或者评价明朝。其次,对于历史上包括朱元璋所在红巾军之类的农民起义,自古以来就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有关文人视为异端,甚至故意夸张抹黑,这是由于政治立场和历史观不同所造成的,并不奇怪,但切不可轻易相信那些胡说八道。第三,对于那些借明喻今、污蔑诽谤党和领袖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史学界和媒体应理直气壮地坚决批驳和揭露,绝不能听之任之。(欢迎网友赐教,谢谢。)

朱元璋虽然顶替元朝政权,建立明朝,不过当时元惠宗逃回北方后任然是以“元”为国号,继续着他的北元政权,只不过地点变成了蒙古草原。很多人会问,朱元璋为什么灭不了北元,实际上蒙古人是没办法完全消灭的,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跑到蒙古作战消耗太大,就算取得胜利也是得不偿失,想要全盘拿下实在有点太为难朱元璋了。而且当时北元还曾多次反扑,但都没能得手,其实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就已经可以了。

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朱元璋异军突起,在南京建立了大明,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把元顺帝赶跑了。

明朝只存在了34年,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然而我们知道元廷并没有没消灭,这还跟北宋灭亡后不太一样,北宋其实朝廷已近被灭了,皇帝也被抓了,只不过是皇室的漏网之鱼跑到南方新建的王朝。

而元朝末帝元顺帝只不过被赶走了,朝廷也没有土崩瓦解。所以朱元璋是不服气的,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军队,不仅如此,后来的朱棣又是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蒙古,完全可以说明明朝对于蒙古的态度。

然而元廷被迁之后并没有土崩瓦解,在朱棣之后,大明和蒙元进入了对峙和拉锯阶段。虽然很少再像曾经那样北伐,但至少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攻势,可是明朝两百多年可不都是朱元璋父子这样的皇帝,所以到了明英宗时期,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样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剧。

终明一朝,明朝不仅没有消灭蒙古人,反而还被人家搞得狼狈不堪。那么面对北元,明朝为什么无可奈何,甚至越来越力不从心?

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开始战略收缩,毕竟打仗是劳民伤财的,朱元璋父子,重点主要还是对外战争,也没怎么休养生息,发展国内经济。

所以从明宣宗开始,明朝几乎没有了如此规模的北伐,不过也确实,跑到漠北的北元小朝廷已经日趋式微。甚至分裂,黄金家族更是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以对明朝政权没什么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廷不太愿意用劳民伤财的军事手段去解决,而更加愿意通过采取政治分化。毕竟战争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对明朝来说也是个消耗。

况且北伐受到的影响太多,由于北元势力不像曾经的元朝那样,他们现在已经回归了草原,恢复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作战特点。

进攻草原游牧民族,补给线就得拉长,需要筹集大量人员,粮食,马匹,还不一定能够找到人家的主力, 后方补给物资肯定跟不上,这样的作战也对明军不利。种种原因致使明朝不得不停止对蒙古人的军事打击。

而且明朝主体是农耕文明,对占领草原这样的不毛之地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边界的安全隐患。

随着明朝皇帝的更迭,也没有了朱元璋父子那样的锐气,很多皇帝比较贪玩,国力衰退,根本不可能消灭蒙古人。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