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中华二字来源于夏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与华,古时同音。夏朝人们居于中间地带,所以称为中华。夏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深远意义。因为中华二字来源于夏,夏与华,古时同音。因为夏朝人们居于中间地带,所以称为中华。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由诸多民族文化合成的。这些民族古时曾被总称为“夷夏”。事实上,对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夏朝,学界曾经有二种对立的结论,一种是疑古派,坚定认为没有。一种认为通过古籍以及近代考古,证实夏朝是真实存在,并不是神话传说。司马迁编撰《史记》时,列出了夏代17王的传承次序。《夏本记》也成为后人相信夏朝存在和研究夏朝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很早以前,我曾看过顾颉刚著、何启君整理的《中国史学入门》,这本大家小书很简明了讲述了顾颉刚先生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研究成果。顾先生当时认为,现在的中国史,只能看到夏、商、周的史料。夏在周的文字史料里才能看到一点,可是仍然一直没有找到夏的器物作证。但根据文字史料,商以前肯定有夏。至于夏以前的事,就无法肯定了。周,常自己称作夏。夏、商可能是一族。夏、商都来自于西方,夏代有400年,周代有800年。据《左传》上讲:“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崤,是山名,在函谷关以西,陕西的东部。夏时,称王为后。夏的王有名叫相的,又有个名叫皋的。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顾颉刚先生讲,周时,在文字上已有禹这个人。在《尚书》中,有《禹贡》篇。这一篇讲地理,夏禹在建立政权以后,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夏应该是最早把中国天下分为九州的了,九州分别为:冀州----山西、河北;兖州----河北、山东;青州-----山东东部;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江苏南部、浙江、江西;荆州-----湖南、湖北及河南的南部;豫州-----河南;梁州----四川、陕西南部;雍州----陕西、甘肃。《禹贡》篇是为了向皇帝进贡而作的,分别讲述各地各地区各个经济地理状况,连当时的交通线路也写了。是史书中很有价值的一篇,使人相信。中国自古以来是大统一的。

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1959年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斟寻阝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

据考证,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正是夏代都城遗址。那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考古学家在这个最早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且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多有发现,并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说明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代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些考古发现都是夏代文化主流艺术的反映。但愿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后人能找到更多夏朝存在发展的考古证据,更好地研究我们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

据说“龙”的形象正是由伏羲确定下来的,并且伏羲用龙的名字来给他的百官命名: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千字文》中有“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其中的龙师是指伏羲。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谁也不知道伏羲所创制的龙形究竟是什么样子。但从不文化时期所遗留的实物来映证内涵丰富的龙文化,龙的形象在不同文化时期又有很大的差别,经历了完善的过程。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上古时期传说中的神或英雄似乎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首蛇身,包括传说中的伏羲自己,这恐怕是“龙”这种神兽创制出来的观念源起。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龙的主体就是蛇,龙以蛇为身,又加了兽足、马毛、鹿角、鱼须等因素。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夏朝的龙到底是什么,夏朝的文化,其主流是什么

下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伏羲女娲图,阿斯塔那是唐代高昌国故址。在伏羲和女娲的周围遍布星辰。这种画在当地出土三十多幅,为麻布或绢所制,用木钉钉在墓室顶部,画面向下对着被葬者的脸。

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个鲵鱼彩陶瓶,属于距今五千五百年到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中期,这只瓶子上的鲵鱼就有如蛇一般的长长身体。绘画在陶器上的纹饰应该是当时原始人对自己周围事物的认知。最原始的简单认知在思维进化的过程中被加以想象,可能就成了“龙”。

下图仰韶中期鲵鱼瓶。

原始时期的“龙”不但没有神兽之风,反而是萌宠之风。真正的“龙”起源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中龙的躯体都是蜷曲的。身体蜷曲的龙叫作“蜷龙”,也叫作“猪龙”。红山文化现出土的玉质蜷龙都是随葬器,放在墓主人胸前,这种玉饰的珍贵可见一斑。用这种玉饰作葬器的墓主人的身份也一定不普通。

下图红山玉龙,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

后世的升龙、降龙、行龙、蟠龙都是从蜷龙演变来的。

殷周时期龙的形象仍然是卷龙。殷商武丁时期的王后妇好墓出土过玉卷龙。周代天子祭天的衮服上的龙也是蜷曲的。《周礼*春官*司服》郑玄作注“卷龙衣也。”春秋战国,甚至一直到汉代,龙的形象一直以卷龙为主,这其间开始有S形和各种弯弯曲曲形状的龙,但从来没有直龙,西汉以前就没有过直的龙。《周易》“亢龙有悔” 亢龙是不吉之占,曲龙是正常的龙,直龙则是不正常的。

下图唐代鎏金铜走龙。

唐代的龙出现了很大的不同。首先面貌有所不同,原始时期的龙重点在形体的卷曲,面部很模糊,比较有特点的是有的龙有长吻,背有长鬃,看起来似乎有点像彘,就是野猪,这大概也是原始时期的卷龙被称为“猪龙”的原因。唐代的龙怒目圆睁,尖牙利口,甚至长须而有角,从面貌上开始摆脱野兽有点神化的意思了。

下图唐代鎏金铜龙,仪仗用器,高难度形体动作。

不仅面貌,唐代的龙形体看起来更让人咋舌。有的龙爪如四足,看起来如同急急奔走;还有的以前爪支地,蛇一般的身体反向蜷曲。唐代的龙的形象运用到了宗教、生活、政治等等不同领域,衣饰、日用生活用品、仪仗器等都少不了龙的影子。最典型的就是白瓷双龙尊,双龙的造型在唐代很多。

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就犯滥了。脊兽、碑座、碑首、帝王的吉服、帝王的玉玺、瓷器的纹饰……龙的威严和神性更加彰显。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