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古代考中了举人就是国家公务员,科级以上干部待遇了,从此农家子弟鲤鱼跃龙门!家人从此得称呼老爷了,私章上得刻上臣某某。考中举人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贡生以上功名,官府会拔款到其家乡祠堂建旗杆纪念,以示朝廷对读书人的鼓励和表彰,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举人往往只能做县丞、教谕、儒学训导类的八九品小官。但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考取了就是进士。

如果一个新朝代建立,统治阶级急需要用自己的人才,那个时候的举人可以直接当知县等,明万历皇帝,做宅男三十年不上朝,干部只减不加,那年月,举人也能做知县。

举人与进士差距是很大的,进士号称天子名生,大多在国子监深造过,相当于今天在中央党校县处级学习班毕业,根红苗正,仕途光明,内阁尚书大学士,几乎都是进士出身。

但也有少数举人大才子能升迁提拔,像名留青史的海瑞、左中棠等。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说其进士咱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据史料记载公元605年隋朝首开进士科,被认为是科举制度的开端,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历时1300年。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我国古代将通过乡试、会试,最后通过殿试的考核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如果拿现在的学历对比的话,进士应该相当于中科院院士的级别,是名符其实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经历的1300年里,共有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大约85人,可谓凤毛麟角,比清华、北大每年录取的学生少多了。

进士的地位在清朝时期应该是被削弱了。清朝的进士虽然也能像明朝一样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成为公职人员,领取朝廷的俸禄,但不同的是清朝时期大量的满人不经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系统,这在之前的各个朝代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大量的满人挤占了原本有进士垄断的官僚体系,到了清朝中后期到屋时候那些在翰林院上班的进士们有人的收入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了。到了清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可谓狼狈至极,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中国的科举制度现在看来很不合理也很落后,但在当时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天下学子努力学习树立了目标,也成为学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莆田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乡”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而莆田一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433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闻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凤、林施、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为别试所第一名的有宋椅、林虑、林益严等3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风流。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方姓名人242人,据统计,按名人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出国成榜样,迁至南方一样响当当。”方留栓很是自豪。在宋代,福建莆田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名扬天下。有文献记载,最早迁入莆田的方姓人,在莆田科举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了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只有三个县的莆田,却有970多人考中进士。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令人更意外的是,莆田方氏家族考中进士的有132人,为诸姓之冠。“28对父子进士、26对兄弟进士,让莆田的方氏成为文坛佳话。"钱文忠赞叹不已。宋朝莆田的方氏,个个是“学霸”。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莆田不但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的奇观,还留下许许多多至今还广为流传的科甲佳话。诸如“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魁亚同榜”(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故有“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如此等等。

明清进士录取人数图片,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救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濒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科举文化发达地区。

进士及第人数众多。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另据《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的统计,当时兴化军的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看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无论从考取进士的绝对数来看,还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进士数而言,宋代莆田科举都居于福建乃至全国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