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从前所有的民间故事,有一个姓张的寡妇,苦巴巴地把自己仅有的一个儿子拉扯大了,并为他娶了媳妇。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寡妇娘不放心儿媳妇,怕她当家过不了日子,就打算试试她。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这天,她把儿媳妇叫到跟前,说,娘年纪大了,想让你当这个家,从明天起,你答对了我出的三道题,这个家你就来当。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儿媳妇一听,说,娘啊,这个家还是您当吧,我年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得。

就这么定了。张寡妇说。

第二天,媳妇问,娘,咱今天中午吃什么饭?

尖尖饭,筒子汤。张寡妇说。说完心里想,我看你做啥饭,看你猜得到吗。

媳妇做事麻利。不大一会儿,做熟了饭,端了上来。

张寡妇一看,喷香的白米饭,一大盆菠菜汤。她暗暗点头,心想,这个媳妇不一般。

娘,下午去哪块地干活?媳妇问。

铃铛树,铃铛坡,坡前有个鬼唱歌。张寡妇说。

媳妇一笑,收拾完碗筷,下地去了。

张寡妇不放心,在后面悄悄的跟着。她看见儿媳妇绕过棉花地,绕过一座孤坟,去她家地里干活了,她心里暗暗称赞。

过了几天,儿媳妇要回娘家,就问她,有没有东西稍。

嗯,正好,你给我顺路买点东西回来。

您说,买什么?

肉包骨头,骨头包肉各一斤。

好嘞,娘。儿媳妇答应了。

傍晚,儿媳妇从娘家回来了,说娘啊,我把您要的东西买回来了。

说着,儿媳妇拿出来了一斤红枣和一斤鸡蛋。

张寡妇一看,好个聪明的媳妇!骨头包肉是鸡蛋,肉包骨头是红枣,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都没处找。

从此,张寡妇就把家里的大权让给了儿媳妇,自己当上了甩手掌柜的,悠哉悠哉好不快活。

儿童成长时代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有神话、寓言、成语等等,各种故事寓教于乐,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狼来了”,“刻舟求剑”等等,都是前人的智慧结晶。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我们所熟知的龟兔赛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都是来源于古希腊民间故事集——《伊索寓言》。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伊索寓言》里收录了300多个故事,大部分故事都与动物有关,《伊索寓言》在收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印度、阿拉伯、以及基督教的故事。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一、伊索的传说据传说,伊索是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 6 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寓言家。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莱辛三人并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

所有的民间故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他曾经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由于当时奴隶可以被当做物品买卖,伊索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命运,他被主人当做物品几经转手。

但是聪明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得到上帝的青睐,伊索因为自己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了自由,这更像是一场伊索的自我的救赎。

得到自由的伊索,开始开始环游世界,在这期间他从民间获得了很多资源,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的童话王国,在环游世界的途中,他为各地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受到沿途人民深深的热爱。

在当时并没有出版社的情况下,伊索靠着这样的口头传说,把自己的金字招牌挂在古希腊的历史相册之上,到了后来的公元前 5 世纪末,伊索的大名就和他的寓言一样,张开了翅膀飞翔在古希腊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人们把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二、伊索寓言来自民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不会陌生,在小学课本里,这则故事就告诉了大家,不能同情心爆棚,有些人会恩将仇报,这则寓言故事更像是一本社会教科书。

《伊索寓言》经常用一些小动物为故事形象,赋予它们人的行为,举止等等,生动的阐述了某些思想,以及道德意识。

这是伊索根据自己的经验为人们提出的警醒,《伊索寓言》的来源多半是民间,反映的是底层人民以及奴隶的生活,是流传于民间的智慧。

寓言既有对贪婪自私的批判,也有对于社会不平等的抨击,与其说这是伊索的智慧,不如说是来自于人民之间的智慧传承。

三、狐狸的形象在《伊索寓言》里地位狐狸在《伊索寓言》里可以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寓言的狐狸形象都带着人的特征,比如那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伊索以狐狸的样子虚构了一个故事。

到如今我们也在用这个寓言里故事讽刺一些嫉妒之人的心理,酸葡萄之心,历来有之。

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多半是聪明机智的,不像我们民间传说里的狐狸,多半是奸诈狡猾的,而且我国民间传说里的狐狸都被贴上了讽刺的标签,比如狐假虎威,狐狸的尾巴等等。

伊索寓言里的狐狸为什么与我国的狐狸有如此大的区别呢?这与古希腊的生活习惯有莫大的关系,古希腊的地形复杂,半岛之上树林密布,很适合狐狸生活,在长期的与狐共舞的情况下,与狐狸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伊索寓言》中搜录的故事多半来自民间故事,伊索的代表作有《龟兔赛跑》、《狮子和蚊子》、《狐狸和葡萄》、《农夫与蛇》、《公鸡和宝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为人们揭示了很多道理。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