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为什么说志怪小说的巅峰是《聊斋志异》

说志怪小说的颠峰是《聊斋志异》,是因为,《聊斋志异》记载描写了民间流传的怪异故事,作者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反映现实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用鲁迅的话说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有些篇章甚至连题材写法也直接模拟唐宋传奇和六朝志怪。如《黄梁梦》,脱胎于唐传奇《枕中记》,《查牙山洞》,脱胎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探洛下洞的故事。《聊斋志异》的结构体制是一种揉合唐宋传奇、六朝志怪与司马迁史传体而创造成的一种新型文言短篇小说。一篇作品,大体包括开头、中心故事及“异史氏曰”史评式结语三部分。其语言典雅清新,读来隽永有味。所以说,《聊斋志异》登上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

《搜神记》是一本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原书已佚,今本是由后人《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共二十卷。所记多为神怪灵异故事,采自经史旧闻和民间传说,意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保存了不少民间传说和世俗故事,一些优秀篇章,借助非现实的离奇情节,表达人们的爱憎和愿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如:《干将莫邪》,写莫邪子赤为父报仇,自己的头被煮三天三夜也不烂,还能从汤锅中跳出,把楚王的头也割到汤中,实现了复仇的愿望。

干将莫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干将将雄剑传给其子,另将此雌剑献给楚王,被楚王杀害。其子赤(眉间尺)长成后,终于为父报仇。

这一段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作为同一题材,鲁迅先生也曾叙写过此小说,比较祥细的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有兴趣的可以找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看看。

《韩凭夫妇》,写的是韩凭夫妻二人被宋康王逼得先后自杀,分葬两冢,后来冢上各长大树,枝叶相交,有鸳鸯在树端交颈悲鸣,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写韩凭夫妇坚贞不屈的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揭露了宋康王为霸占韩妻何氏的荒淫、暴虐和残忍。今天传说的相思树,即由此而来。

《李寄斩蛇》,讲的是东越时,闽中的庸岭有一条大蛇,为害当地。人们用牛羊祭祀仍不能使它停止祸害。它托梦给当地的巫师,每年要吃一个十二岁的少女。当地官员只好买来穷苦人家的女孩子送到蛇洞附近,就这样大蛇先后活活吞吃了九个女孩子。

少女李季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愿前往,准备了利剑和猎狗,用蜂蜜拌米饭放在蛇洞口,蛇闻着香味儿出洞而食,李季放狗咬蛇,自己挥剑将巨蛇砍死,机智勇敢的为民除害。

“齐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古文典籍中,是《庄子》一书。书中原话是:“齐谐者,志怪者也”。它描述了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鹏鸟的故事。那么《齐谐》真的是一本书吗?如果是的话那它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它的作者是谁呢?这些问题拭待我们去解决。以下分析仅仅为个人推测,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为什么说志怪小说的巅峰是《聊斋志异》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是宋国人(现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他少时便游学各国,通晓当时各类文学典籍。当时的楚威王还以重金邀请他到楚国做相。可见他的才能学识,得到了当政者的认可,非常有名。通揽《庄子》一书,庄子都是通过山川地理、江河湖海、四季变化、大自然的动物植物、鬼神故事进行拟人化的阐述比喻,或者借用古人的对话或者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能引用齐谐中图南冥的鹏鸟的故事,那么肯定他听到过这样的传闻,或者看到过一本叫《齐谐》的书。

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为什么说志怪小说的巅峰是《聊斋志异》

齐谐,是不是一本书,我们无从考之。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史书的记载。只能推测。

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为什么说志怪小说的巅峰是《聊斋志异》

从字面意思来看,首先是“齐”字。齐代表当时的齐地或者齐国。当时的齐国所在的地方是现在今天山东半岛,也就是在黄海和渤海边。当时的齐国可不得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就是齐国的君主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成为当时周王朝中国力最强的国家。九合诸侯,对抗北方蛮族,对抗南方楚国。

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为什么说志怪小说的巅峰是《聊斋志异》

正因为齐国的强大,所以齐鲁大地从春秋直到战国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集聚地。尤其是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有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可称得上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他们在这里学习交流,和别人争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俨然是天下文明文化中心。所以大家会讨论自己各地的奇闻异事,从而流传开来。

更何况儒家大贤孔子出生在齐鲁之地,他在世时,他的儒家儒家以及儒家思想就已经闻名天下。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所以肯定也听闻、知道了很多奇闻异事。但是孔子教导弟子,对于那些奇闻怪事只有一个态度:《论语.述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话。所以齐地充满了很多关于“怪、力、乱、神”的的奇闻异事,而孔子选择不去理睬,避而远之。

说完“齐”字,然后在说“谐”字。

“谐”字,左边言字旁,右边一个皆部首。皆是指大家一起,那么谐可以解释为大家一起说。《古代汉语词典》里列举了《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明“谐”字有和谐融洽的意思。而在《晋书.顾恺传》:“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中“谐”则又有诙谐滑稽的意思。

我大胆推测,生活在齐地的人们,大家口口相传一些充满诙谐的奇闻异事。就这样也许有人就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从而成为一本书。也或者只是口口相传,没有形成完整的文章典籍。

但是我更倾向于后者。庄子只引用这一个故事,只能说明齐谐就是一些齐地人民口口相传的奇闻异事,并没有人去整理成文字记录而成书。因为如果是一本书的话,《庄子》一书中就不可能只有一处提到齐谐,应该有更多的内容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后世南朝宋朝的东阳曾写《齐谐记》七卷,已佚。后南朝梁的吴均续作1卷,《随书.经籍志》著录,今本只有17条。看看其内容都是一些这个神话、鬼怪、山川奇物怪事等,也印证了齐谐的内容,就是关于一些“怪、力、乱、神”的奇闻异事的传说。

所以,著书立说,是相当重要。只有将人们口口相传的见闻记录下来,才有可能传之后世,这样后人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文明才能代代薪火相传。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