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种族灭绝计划,满清入关杀了多少汉人为何没有反抗队伍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所杀的人,未必有朱元璋统一天下杀的人多汉人种族灭绝计划。

甚至可以说,清朝统一天下时进行的杀戮可能在历朝历代看来,都不算是特别残暴的。

我这么一说,肯定有人要反驳,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不够残暴吗?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当然残暴,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不算特别残暴”。

什么是特别残暴?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吃人。

北宋统一天下和明朝统一天下时都发生过有组织有目的非受迫性“吃人”行为,但是清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没有发生过非受迫性“吃人”行为。

什么叫非受迫性“吃人”行为?

比如为了坚守某城,坚持到弹尽粮绝,没办法,只能“吃人”,这叫受迫性。

而非受迫性“吃人”行为就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吃人”。

比如北宋大将李处耘进攻朗州的时候,专门挑了十几个肥硕的战俘和自己的亲兵分吃了;北宋平定后蜀之后,在成都也发生了抓市民进入军营吃人事件。

而明初朱元璋军队吃人记载也很多,比如《水东日记》里就提到“肉羹肥油点皆圆,惟人肉羹点皆半侧不圆,食人肉多者睛有黄色,头恒晕欲坠地。洪武初经乱人皆能言之。今日总镇诸公语如此。”

这里所谓的“总镇诸公”就是朱元璋洪武时期的高级将领,他们能准确的说出各种肉羹的区别,可见是有实践经验的。

同时,关于朱元璋军队吃人记载不止这一处,比如明初的谢应芳《龟巢后记》里也记载了徐达军队吃人的事情:“天兵自西州来者,火四郊而食其人”。

这里的“天兵”指的就是明军,而从这条记载看,明军作为攻击方,粮食充裕,是没有必要吃人的,这就是“非受迫性吃人”。

我之所以说清朝统一天下时进行的杀戮不算特别残暴,就是因为那么多史料里,真没有找到清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有“非受迫性吃人”的情况发生。

因为唐之前,指挥打仗的都是职业将领,而且大都是家族式职业传承。一句话就是将领都是职业军人。宋开始武将虽然也领兵打仗,但最高指挥权却掌握在文官手里,一帮连基本军事常识都没有的文官能打赢战争吗?其实也不是都不能打赢。一般在职业将领领兵打仗时还是能赢的,比如岳飞,徐达,戚继光,等都是打仗的高手,一样把蛮族按在地上摩擦。但宋和明中后期的军事体制都是以文制武,相当于现在你让一个省长或省委书记去指挥打仗,能打赢才是奇迹。所以并不是唐以后中原王朝战斗力下降了,而是唐以后中原王朝的军事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了限制武将,防止藩镇割据发生,以文抑武,贬低武将,丧失了尚武精神。人们都以学文为崇,练武为耻。

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汉化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汉族为何能够汉化少数民族,其次才是汉族用什么方法汉化少数民族的。

汉族是华夏文明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占全体人口的90%以上。没有这个人口做基础,要汉化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就谈不上可能。

汉族的文明属于农耕社会文明总体优于游牧民族。相比游牧民族的到处迁移的逐水草而居生产生活方式,汉族相对稳定而又富裕的生活,既有利于个体生命健康,也有利于家庭幸福,还有利于生命后代繁衍。

那么汉族的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既然优越于游牧民族,又是用什么方法汉化他们的呢?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有意为之,一切都是润雨无声,潜移默化而成。

首先是少数民族为了生存自觉掌握汉民族语言文字。汉族语言文字是汉民族之根,游牧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与人数占优的汉族打交道,自然而然,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书写文字,都必须掌握才有利于生存发展。

其次,少数民族改随汉民族的日常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后,生产方式由放牛放马放羊,改成了种田种地种粮,这是生产方式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要生存竞争发展,就只能向汉族人学习掌握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一条路。

再次,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在我国中原北方,许多地方都是汉人与胡人长期杂居,早期相处估计还是会有民族矛盾,但时间一长,一切都会坚冰融化,最终变成朝夕相处的好邻居、好伙伴,甚至就是儿女亲家。这样大家才能报团取暖,发展壮大。

最后,就是南下中原建立政权的统治者大力提倡汉化。比如北魏时期孝文帝,他建立中原政权后大力推广汉人的政体,学习汉族语言文字,追随汉俗,这些措施都有力的加速了少数民族汉化进程。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