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英国是世上最早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国家:1796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英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国际新闻快报、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1816年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终于彻底击败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以此为标志宣告了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到来:在1792年反法战争开始时英国在全世界一共有26处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战争结束时英国的殖民地已扩张到43个: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印度、锡兰、开普等地都已被纳入到英国殖民体系之中。也是在这一年随着金本位的确立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英镑世纪。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以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被誉为“世界工厂”。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空前绝后的。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从生产力来看: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以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与此同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英国率先开始推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贸易。英镑是当时的国际通行货币,英国垄断着货币发行权、贸易结算权和金融交易权,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军力上看:英国拥有当时傲视全球的海军,控制着国际贸易航线的所有关键节点——从东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无不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也是从英国向全球扩散的,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这一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为此在1865年留下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

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强盛的帝国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这其实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英国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大国,只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向工业化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占尽先机才得以取得跨越式发展。英国崛起的制胜法宝在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然而当完成工业化转型后新兴的美、德、俄、法、日等国就对英国的经济和军事霸权构成极大的威胁。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其一当人类社会处于由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决定一国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体量,而是技术和体制的创新。谁能抓住时机变革创新,谁就能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英国恰恰是因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才得以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大国。问题是当人类社会已整体过渡到较为平稳的工业化时代后决定各国国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而是体量了——这是因为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有瓶颈的,很难再像时代转型时期那样突飞猛进;而那些体量庞大的国家即使在生产技术上和英国有一定差距,也完全可以质量不够数量凑,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如果我们将英国这种中等规模体量的国家与美、俄这种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相比就不难发现后者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兵力优势、战略空间优势。

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其二随着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成为世界霸主,这时的英国实际已失去引领世界变革潮流的创新精神。恰恰相反这时英国资本家有时还会出于一己私利而阻扰技术进步——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机,这时又有新款手机问世了,那么到底要不要购买新款呢?作为个人行为你可以选择购买新款,这样你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优质技术;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购买,这样可以省钱。但作为国家如果留恋于已成熟的技术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创新就会陷入到《大秦帝国》中甘龙、杜挚所说的“没百倍之利不变成法”的境地。而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在改革创新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无所有,自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会失去什么,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然而对英国这种在资源、人口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国家而言:失去技术和制度创新也就注定将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国际新闻快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样失去世界霸权的

问题是尽管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英国并不算是一个大国,但在大英帝国全盛时期英国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那么为什么英国的殖民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人口不能为英国的国力增长提供加持呢?别国可以质量不够数量凑,英国为什么不行?这主要是因为相比美、俄这种基于陆权扩张的国家而言:英国的殖民地同英国本土之间的地缘距离过于遥远,在交通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天然受到地缘屏障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英国的殖民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不能为英国的国力增长提供加持,反而需要英国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当地驻军以维持殖民统治,这就使英国的殖民地成为消耗英国财力、军力的无底洞,从而使英国在同后起的美、德、俄等国的争霸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更何况英国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地渴望自治的愿望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爆发造成了1775年—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英国因此失去了北美殖民地。北美独立战争除了使英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之外,还证明了一点:英国作为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和既得利益者注定将成为其他国家挑战的众矢之的,正因为如此法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大陆诸国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几乎清一色地站在英国的对立面。此后大英帝国的霸权还将遭受新兴的欧陆强国德意志的挑战,在非洲英、法两国展开了围绕殖民地的争夺,在美洲美国商品逐渐挤压了英国商品原有的市场份额,在中亚沙皇俄国成为了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东亚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也试图取代英国在东亚的势力范围。英国在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全球扩张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既有自己殖民地争取自治权利的挑战,也有其他国家对本国霸权发起的挑战。

从19世纪70代开始由于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并超过: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由此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则将为18%。与此同时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超越英国并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越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1861年沙皇俄国在实行农奴制改革后尽管仍保留了大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残余,但其经济发展速度仍是惊人的——只用了几十年就基本完成了欧洲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以致于就发展速度而言达到了俄国的10倍。尽管日、俄两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还不足以撼动英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仍对英国构成一定威胁。相比之下英国在1870~1900年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只有1.6%,这比19世纪中期下降了一半。当然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毫无闪光点——这时的英国同样正处于由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向以电气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转型之中:1912年英国全国的电站安装容量达到90万千瓦;1913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已达3.4万辆;早在1900年英国就开始试制人造纤维,到1913年英国已生产了3175144千克人造丝。然而由于英国在电力、人造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的规模相对偏小(其产值在19世纪初不到英国工业总产值的1/10),所以英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抵偿不了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滞后,英国的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是呈下降趋势的。由于长期以来英国不仅牢牢掌握着世界工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也占据着金融保险等无形出口品市场的绝对优势,因此当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后英国凭借自己在世界无形出口品市场的优势地位仍使自己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但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已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这时的英国正在逐渐丧失它曾拥有过的对印度、中国、拉美和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1873至1896年蔓延于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萧条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商业困境:一方面经济萧条加剧了英国国内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各国在经济萧条的打击之下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导致英国面临国内生产和海外出口的双重萎缩。

当英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之时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正跃跃欲试要挑战大英帝国主导下的既有国际秩序,双方矛盾的扩大化最终导致彼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兵戎相见。尽管英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与此同时英国赫然发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美洲市场上美国商品正逐渐排挤英国商品,而在远东地区日本商品成为了英国商品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属白人自治领本土工业的发展也使其对英国商品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对苏俄革命的武装干涉又使英国失去了俄国市场。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与此同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分离成为独立国家的倾向日益强烈,以致于英国政府为避免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外对内政策、交换外交使节和签订国防协定等权利,自治领由此成为与英国同为平等成员的英联邦国家。1931年英国又通过建立英镑区加强了英联邦内部的经济联系。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透英国的市场范围。

尽管英国的相对衰落已是一种既成事实,不过并不能就此认定英国在一战后已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新兴的美国相比英国只具备相对优势,而并不具备绝对优势。1920年1月10日在英、法两个一战战胜国的主导下成立了国际联盟这一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两个老牌强国控制,美国值得回到孤立主义的老路上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仍受到英、法的制约。通过对德国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属地托管的名义又使英国在一战后获得了伊拉克、巴勒斯坦、纳米比亚、坦噶尼喀、瑙鲁等地。同时原有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属地尽管都出现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政治运动,但毕竟都还留在大英帝国的框架体系之下。真正使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二战中的英国力抗德国,同时在东南亚对抗日本,始终保持本土无尺寸土地陷落,然而实际上大英帝国早已是颓势尽显:战争中英国为争取美国的援助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海外基地无偿交予美国使用,事实上英国在战争中的援助不仅来自于美国,就连名义上身为英国属地的加拿大也在战争期间通过了一个向英国和其他盟国发放了10亿美元和34亿美元的物资和战争贷款的互助计划。在1943 - 1944年间大约四分之一的英国弹药是通过租借而来的,租借而来的飞机(特别是运输机)大约占到英国使用的四分之一。正因为英国需要英联邦各国的支持,于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趁机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到二战结束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已成为实质上独立的国家。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到二战结束时英国除了蒙受因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还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1945年11月刚从二战中走出的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战结束的第二个年头,但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的水电供应都是有限的,人们用来洗脸的水甚至刚刚盖住盆底。这年的元旦伦敦的一瓶威士忌酒卖到了8英镑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镑已经失去了活力,已沦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进行输血。英国为进行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让英国不堪重负。伦敦城内乃至整个英国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1947年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的印度也步自治领的后尘掀起了独立浪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英国自治无力阻扰印度的独立,于是在1947年8月15日原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度周边的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也相继独立,至此英国实际已沦为二流国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同英国缔结的条约,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从此英国失去了对这一国际贸易航线关键节点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属殖民地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加纳,这是黑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由此开启的示范效应迅速在整个非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随着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英国手中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剩下安圭拉、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赛拉特岛、皮特凯恩群岛、圣赫勒拿及其附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亚克罗提利与德凯利亚、英属南极领地十四个海外领地,总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02.2万。

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尽管失去了世界霸权,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英国已是国际事务中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事实上英国的衰落只是相对衰落,而不是绝对衰落,至少迄今为止英国依然是一个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事实上英国作为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宪政制度的国家给世界深深打上了英国烙印,迄今为止英国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仍无法撼动,英镑也依然是一种坚挺的国际性货币。而在大英帝国最为鼎盛辉煌的时代奠定的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地位迄今仍无法撼动。自1948年起英国就创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为全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英国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9.4%,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3364美元。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28人、护理和助产人员89人、牙医6人、药师7人;2006-2012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9张。英国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截至2014年8月英国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占全世界学术论文总量的9%,引用量达12%,这一数据仅次于美国。英国科学家获得国际大奖的人数约占世界的10%,迄今为止已诞生过78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位居世界第二。英国ARM公司的芯片技术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有钢铁、制药、微电子等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拥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诺丁汉大学、伯明翰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际知名的一流名校。应该说在科研教育领域英国的实力仅次于美国。截至2014年8月英国共有约1350种报纸,7000种周刊和杂志,这其中不乏《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等国际知名的刊物。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英国独立电视台、泰晤士报等国际知名媒体的存在使英国具有极强的文化传播能力,在这点上英国真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甚至完全具备同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严格意义上目前所谓占据国际主流舆论话语权的主要就是英、美两国的传媒巨头们。大英帝国残留的十四个海外领地遍布各洲各洋,控扼国际能源、贸易和军事战略的关键节点,这使今天的英国仍具备向全球投送军力和物资补给的实力。尽管如今大英帝国已不复存在,然而作为替代角色的英联邦使英国依然可以通过英联邦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至全球。在目前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2个是英联邦成员国,这52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3146257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3.28亿,除此之外南苏丹、苏丹、苏里南三国正申请加入英联邦。尽管如此目前的英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如果苏格兰独立的话。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