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个人认为,作为皇帝的朱允炆的确“死了”,他的政治生命已然结束了诡闻实录免费阅读。但作为少有的“亡国之君”他依然活着,并一直陷入到对他四叔的愤恨和深深的自责之中,之后他长期以晋之重耳的事迹鞭策自己,他肯定也曾想过静待时机东山再起,也曾想过联络旧部恢复河山。但他眼看着朱棣继承太祖遗愿,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大明在他的带领下君权鼎盛,万国来朝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畏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锐气的消亡,他慢慢的打消了复国的念头,转而寄情于山水,诗词与佛法,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和对现实的无奈。 “皇帝”朱允炆必须死,建文帝“不死”,才是对朱棣靖难“清君侧”的最大讽刺。朱棣耗时三年,从北平打到南京的最终意义何在?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在带领兵马回到燕藩?在建文帝的朝堂上成为加九锡成为监国摄政的曹操,还是像多尔衮一样也来一个“皇叔父摄政王”?最终只会“一个不小心”让这位开国太祖洪武皇帝指定的继承人翻盘,永以谋反之名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子孙后代成为“燕庶人”。所以从朱棣的角度来说,南京城开门迎降的那一刻起,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了”,但是那具烧焦的尸体是朱允炆最好的“死法”,死了而又死的不可辨认,对朱棣来说在找不到朱允炆的情况下,这具让人看不清,说不明的“建文遗体”那真是“极好的”和近乎完美的继位宣言。 朱棣抹杀了建文帝存在的一切合理性,永乐朝官方历史甚至连年号和在位时间都不给朱允炆留下,而是让他的太祖爷爷又“多活了”四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朱棣的年号跳过建文直接成为永乐。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更可笑的是直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弘光帝朱由菘)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谥号为传说)。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今天我们对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代帝王的认可基础和历史定位来自于大明的死敌清朝,清朝乾隆帝(1736年—1796年在位)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在乾隆之前的《明史》中,他的名字仅仅就是朱允炆而已。 在南京陷落之时,一个太监老王把朱元璋留给这位长子长孙的“终极遗物”交给了朱允炆,盒子中仅有剃刀一把,度牒一张和散银十两。虽然这是个传说,但是我很相信,这绝对是一个和尚出身的爷爷能给孙子想到的第一个和最好的一个结局。尤其是那十两散银,朱元璋还想到了作为平时花不到银子的皇帝朱允炆,在兵荒马乱之时那里去找“钱”?而留给他纹银就是找死,留给他太多就会露富。所以这是一种解读:“朱允炆,你平静的告别红尘,平静的活下去,平静的化为尘土”吧。” 朱允炆从南京“水门”出城,他去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去了湖南永州新田县,还是去了钱塘东明寺,江苏吴县穹窿山或者是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藏君洞,甚至下南洋还是去欧洲。也无论他是做了铁峯,悟真大和尚还是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当了道士。更无论他是活了九十岁看尽大明风云变幻,还是四十六岁就死在吴县穹窿山。总之在“靖难之役”成功的那一刻,他只能在没人之时称呼自己为朱允炆,而世上再无大明建文帝。 最后附上建文帝朱允炆的两首楹联(传说)作为介绍,以体会他的悲怆的心情。“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回答问题: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武力夺取政权的血腥事件,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一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立武门之变事由基本上众口一词,都认为是逼迫而不得己为之。理由是秦王李世民长期在外带兵打仗,威望和势力和个人能力自然高于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私下认为李世民本事大,能力强,人脉广。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如果将来自已做了皇位很难驾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协。便和三弟李元吉合谋除掉李世民。事成之后让元吉做二弟,来代替李世民的亲王位置。在一次家宴上埋伏了大量刀斧手,欲刺杀李世民,《资治通鉴》记载:"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李世民,曰'当为兄手刃之’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从这段话里,坐实了太子刺杀在前,秦王动手在后。由于建成老实,刺杀泡汤后,元吉埋怨太子,这都是为了你的皇位,于我屁事没有。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唐高祖李渊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李渊态度很关键李渊(566一635年),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唐朝开国皇帝,史官评李渊“优柔失断,浸润得行。"意指办事犹豫不决,稀泥抹墙,他得知太子元吉刺杀李世民的事情后,没有妥善处理,听之任之,他心里喜欢李世民的才干和远见卓识而又不敢越礼扶秦王为太子。东宫侍卫杨文斡(太子指使)叛乱秦王要求诛杀叛乱之人,李渊说"文幹事连建,恐应之者众。汝应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他一面要求李世民带兵平叛,许诺返回后立为太子,又不忍心诛杀建成,只封为蜀王。这样首鼠两端,光墙抹稀泥,于事无补,为后来玄武门之变埋下祸端。

诡闻实录免费阅读,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政变结果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598年一649年),唐第二任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武得四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候君集等人入朝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时发现情况不对,勒马回转"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毂,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后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收场。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一直以来史家不愿提起此事,因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盛唐局面,多从正面禀笔,刻画太宗文治武功,而对他杀兄轼之事弟忌莫如深,以至后人对这段历史普遍认为李世民是被逼出手,实属无奈。历史真是这样吗?

影视李建成

一点思考第一,李世民雄才大略,抱负远大,他知人善任,招揽人才,不断充实自己的军事势力,培植党羽,以"海内浸平"为名,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豪俊之土,如以杜如晦,房玄龄为首的"十八学土“成了他的决策机构和智囊团。他所招罗的将佐文土都愿为其效力。不难看出夺权是迟早的事儿,看在哪一天发生。

第二,太子储君已定,无法更改。唐高祖李渊既位后,封李建成为太子,这是根据立长不立幼,兄终弟及的古制,虽然李渊曾许诺让李世民当太子只是口头说说,自创"天策上将"的虚衔封给李世民糊弄而已。等待是漫长而又遥遥无期的事情。

第三,高祖皇帝偏爱世民,欣赏其能力,却又处处提防李世民,表现在诛杀刘文静的事上,刘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父子之间心照不宣。李渊"遇事无断制“(毛泽东语)在杨文斡叛乱时,许世民为太子却是一句空话,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府与功臣集团暗斗,拿不出有效地解决方案。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兄弟相残难以避免了。

第四,李世民被手下将士裹挟,身不由已,还在犹豫时,尉迟敬德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蓄养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己成,大王安得已乎!“一语道破天机,事机己成熟,大王想要就此罢休是绝无可能的。

总之,事情是前人做的而书是后人写的,既然历史选择了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成就千秋功业。今天再讨论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是否画蛇添足了?!

影视图像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