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真有一条蛟龙和老龟小说,刘邦真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出身神奇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理由很简单,《史记》记载,刘邦是赤帝之子,刘媪与蛟龙所生,但有谁见过龙呢黄河下真有一条蛟龙和老龟小说?

黄河下真有一条蛟龙和老龟小说,刘邦真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出身神奇吗

与其探讨刘邦的真身,不如探讨一下围绕在刘邦身上的“灵异”是怎么产生的?

黄河下真有一条蛟龙和老龟小说,刘邦真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出身神奇吗

一、《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关于刘邦的神奇传说:

黄河下真有一条蛟龙和老龟小说,刘邦真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出身神奇吗

1.“蛟龙之子”:

黄河下真有一条蛟龙和老龟小说,刘邦真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出身神奇吗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民间虽然流传着许多天子出生的神话:周的祖先弃是姜原“履巨人迹”,即踩了踩巨人的大脚印,受孕而生。秦的祖先大业是“玄鸟坠卵,女修吞之”,受孕而生。但毕竟,“龙”是传说中的神兽,是不可能有人类后代的。

刘媪“梦与神遇”,只有刘母自己知道;“见蛟龙于其上”,只有太公所见。如果太公知道刘邦是蛟龙之子,看到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就不应该训斥刘邦“无赖”,不如其兄。而应该欣喜地验证儿子的不凡。假如刘邦跟别人说,我爹我娘跟我说过我出生前的奇遇,“我就是蛟龙之子”估计少有人不信。

2.真龙现形: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贳(shì):赊欠。经常在酒馆赊欠酒钱喝酒,喝到醉酒,睡去。这时候武负、王媪经常看到他的身上常有龙,因此感到刘邦不一般。但问题是她们知道龙长什么样?本人觉得这个故事有两个可能:

一是酒馆老板面为了不赔本而对外宣传,以此为“噱头”,招揽顾客;

二是刘邦配合“蛟龙之子”之说自己编造的。“武负”,有人研究,“负”是妇的通假。王媪、武妇,即王大娘、武婶子,泛指老年妇人,并非实指。刘邦随嘴一说的可能性大。

3.来去无踪的相面“老父”: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一家人皆“大贵”,并没有旁人。所以这又是刘邦或吕后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故事。

4.“蛟龙之子”乃“赤帝之子”

“斩蛇起义”的故事编得比较传神:刘邦押送去骊山的徭役,很多半路逃跑了。刘邦一看交不了差,干脆把其他人都放了,就剩下十多个愿跟随者。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编这样的故事对于狡黠的刘邦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刘邦押送的徭役有许多互不认识,刘邦告诉张三,李四说一老妇哭诉。李四会毫不怀疑地告诉好友王二麻子。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赤帝之子”杀死“白帝之子”的传说就传扬开来,坐实了。

5.秦始皇为“东南有天子气”而苦恼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巖石之闲。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

这个传说编得就没有说服力了:乡野村夫怎么知道皇帝的心思,还知道皇帝的行踪?吕后既然知道刘邦所在的上空有云气,为什么还常去寻找呢?故事编得不周全,但效果很好:

“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以上分析可知,围绕在刘邦身上的“灵异”的主创者就是刘邦自己!那么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真龙天子”呢?这就是第二个问题:

二、刘邦塑造“赤帝之子”的目的

1.“好酒及色。”的外表却包裹着一颗帝王之心

司马迁这样评价发迹前的刘邦: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大度”,一般理解为,为人大度、豪爽。但“意豁如也”已经包含这样的意思。司马迁是不会出现“重复”的低级错误的。

本人认为,“大度”有考虑、打算义,“常有大度”与“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连起来,可以理解为,刘邦有大志向,不屑于干普通农夫所干的耙犁耕种。

刘邦喜欢饮酒,性格豪爽,善于结交朋友并。不是颓废的酒肉之徒,而是像萧何、曹参、樊哙这样未来的开国元老。为人佣耕的陈涉也有“鸿鹄之志”,“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说明当时“怀抱天下”的人很多,刘邦就是其中之一。

刘邦48岁起事,善于骑马,舞枪弄棒,这些也是年轻时历练的。但这在以种田为生的太公看来都是不务正业。

但其实,刘邦并没有老父说得那样不堪,从农夫升为泗水亭长是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亭长的职能是掌管十里之内的治安,必须熟知乡俗民情。这都是他日后成功的基础。

所以,毛泽东说他“与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对于一个农夫来说,其最大的志向是什么呢?早期的刘邦可能只是为了出人头地。直到有一天看到了秦始皇,刘邦的人生目标豁然明朗起来:

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帝王!原来这就是几十年来寻寻觅觅的人生目标啊!明确立了人生目标的刘邦,开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筹划。

三、编制传奇身世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大筹划

“君权神授”思想在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周王称为“天子”,毛公鼎上的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 ”明确宣示大周有天下是“君权神授”。

帝王发诏书第一句话会说:“奉天承运”;起义的农民领袖也会说:“替天行道”,虚构神迹,给造反行为一个合乎天意的理由。

陈胜和吴广将写有“陈胜王”字样的织物,放到别人捕获的鱼的肚子里。又让人潜伏到戍卒驻地旁边的神庙中,到晚上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以此赢得人民与戍卒的拥护。很好地利用了当时人们“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

同样,刘邦编造的自己的身世,把自己神话成“赤帝之子”,也是为了赢得人民的支持,举大事,创伟业。

今天看来,刘邦编的这些故事是有瑕疵的,但这不影响宣传效果,因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就是这样的。

四、树“赤帝之子”的起义战旗,“上赤”

陈胜发难,各地响应,刘邦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来了,带领沛中子弟杀沛县令,树起起义的大旗。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怕掉脑袋。也怕起义失败,秦反扑灭绝其种族,所以都推举刘邦做县令。乡绅们也说:

“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看,刘邦编造的神奇身世起了作用,平日人们听说了刘季(邦)很多奇闻,应当显贵,而且经过占卜,都不如刘季最吉。于是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刘邦趁热打铁,办了件对他的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祭祀活动:

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祭祀黄帝,并祭祀蚩尤,血祭战鼓与战旗。黄帝虽然杀了蚩尤,但不影响蚩尤战神的地位。刘邦还让人专门制作了赤色的旗子。还解释了为什么用赤色——“赤帝之子”。

这一祭祀活动的意义在于:

1.刘邦“认祖归宗”,传奇成真。赤帝,火神祝融。祝融的另一传说为颛顼帝孙重黎,颛顼高阳为黄帝之孙。刘邦是“正宗”的黄帝的苗裔。

2.树起反秦大旗。红旗飘扬,一呼百应:

於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至此,刘邦有了自己的队伍,他经营多年的人生目标终于由谋划转为行动。尽管这时的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而跟他争天下的项羽只有二十多岁。但“生姜还是老的辣”,年轻气盛、刚愎自用的项羽怎么斗得过老谋深算的刘邦呢?

刘邦自编自导自演的“赤帝之子”的生命传奇,与陈胜“鱼肚藏书”异曲同工,也是“老谋深算”的一部分,利用了当时人民信奉天帝的心理,目的是为了取得人民的拥护。

今天看来是一场骗局,但在当时是一种成功的谋略。

最后的问题:司马迁对这类传说故事进行了的记载,是不是不真实?有失实录精神呢?但毛主席说过:可以说,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又是怎么理解呢?

司马迁在正式撰写《史记》前,曾壮游名山大川、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方20多年。他也到过沛县,听说过刘邦许多趣事,聆听过刘邦的《大风歌》,也听说过刘邦神奇身世的传说。呈现在《史记》中的,正是对当时民间传说的真实记录。而且“故意”露出破绽,给人辨别,赏玩,给人带来了阅读的趣味,这也正是这部历史著作闪烁着的文学趣味。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