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荡】“穿在手上的史籍”继写黔西苗乡蜕变

【习声回荡】“穿在手上的史籍”继写黔西苗乡蜕变 习总书记:(苗绣是)传统式的也是潮流的。它即是文化艺术也是产业链,它既可以发扬民俗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又用产业链来精准脱贫,用产业链来振兴乡村,可以做出贡献。

这句话源于2021年2月3日习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调研时的发言。

广大苗族地区在历史上沒有文本,故苗族刺绣变成广大苗族地区历史人文的一个关键媒介,它是广大苗族地区女性勤快聪慧的结晶体,被称作“穿在手上的史籍”。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别非非遗文化名单。化屋村的广大苗族地区人口数量占到了96.7%,几乎每家每户都善于苗绣技艺。

以布为纸,由线当墨,以针做笔。广大苗族地区同胞们用鬼斧神工的手艺,将清秀的山水风景、小鸟、虫、鱼……制作在衣、裙、配饰间,结合苗绣加工工艺的匠心独运,描绘出韵致幽雅的纹理,将中华民族之美镂刻在方寸之间。

以往一年,化屋镇村干部人民群众铭记嘱咐,感恩奋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快乐画轴在一针一线的制作中缓缓进行。

化屋村,本名“化屋基”,意为“悬崖峭壁下的村落”。它三遭遇水,靠着刀劈斧削、耸入云海的悬崖峭壁悬崖,通向外部的唯一活路是一道“手扒岩”。因为交通出行不方便,很多广大苗族地区同胞们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贫穷,变成贴在化屋村苗家子女头顶的标识,这儿的贫困标准曾达到63.6%。

党的十八大至今,在一系列精准脱贫现行政策促进下,化屋村迈入跨越式发展。硬底化路通到大门口,与此同时,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摆脱了原先水电工程堵塞、交通不方便、住宅简单的生活环境。

借助本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奇山秀水,化屋村在发掘民俗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趋势起了乡村旅游,群众们在家里门口搞特点种植养殖、旅游管理、腊染、刺绣图案等产业链,完成了贫困户清零,将“搬得到、稳得住、能发家致富”变为实际。

现如今的化屋村,整平宽敞的路面、齐整好看的房子、迅猛发展的产业链、幽美的自然环境……莫不意味着这片农田上产生的精彩纷呈蜕变。

电影监制:刘勇 于锋

总方案策划:夏青云 伍刚

综合:刘蕾 陶玉德

方案策划:高艺宁 李振冉

制做:张翼晶 周娴 任振国

2022-03-03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