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想再次统治中国,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元朝和满清满族想再次统治中国,都是入侵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而且,双方都成功的入主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这两个朝代的发展历史非常相似,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全然不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统一中原后,元朝皇帝逃回北方草原老家,继续在蒙古草原上做着皇帝,而且时常骚扰着明朝的边疆。

满族想再次统治中国,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可是,当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后,满清皇室不仅没有回到东北老家,反而继续留在紫禁城。究竟是何原因,让满清没有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呢?

满族想再次统治中国,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满族想再次统治中国,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满族想再次统治中国,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清朝末年的东北

第一点:满清在东北已无退路可言,元朝在北方依然保存自己的实力。元顺帝退回蒙古,其实只是意味着他失去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北方一带、尤其是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还是掌握在元朝皇帝手中,漠南、漠北、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依然可以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可是,清朝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虽说清朝自入关以来就实行封禁东北政策;也一直试图为自己留下一条退守东北老家的后路。然而,清朝末年打开东北大门的,是国外侵略者的洋枪洋炮。当时的东北,不再是昔日女真人的天下,相比于满清政府,日本人和俄罗斯人才更有说话权,清廷已经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绝对统治,所以,回不回东北,满清皇室早已经说了不算,不是他们不想回东北,而是根本做不到。

日俄战争中的中国平民

第二点:满清皇室的汉化程度远高于元朝皇室。满清入关统治中原长达300年之久,元朝在混乱的统治下仅坚持了90多年,其原因就在于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征服心态完全不同。

元朝入主中原后,从未寻求过主动汉化,仍然保留着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而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混一四海”这一项统治政策,甚至全方位的学习前朝的政治、文化,这也是为何满清王朝可以在中原统治200多年,但是,也是这一原因,成为了他们回不去东北老巢的阻碍。

清朝末年的皇室

满清铁蹄踏破中原之初,他们崇尚武力善骑射,一直坚持着满族人的渔猎传统。经过了几百年的民族融合,满族人和汉人除了身份地位有区别以外,生活习惯和文化已经相差无几,这样的满清贵族,即使回到东北也无祖先的生存能力。

其次,明清年间的闯关东已经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汉人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三省,早已经让东北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尽管有政策限制,清朝末年的东北,早已不是满清入主中原时的东北,这也是满清皇室无法退回东北的原因之一。

清朝贵族旧照

第三点:民国对于满清皇室的优待政策,让他们彻底打消了回归北方的念头。清朝末年,清廷早已走向穷途末路,随着曾经为满清续命的汉族大臣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纷纷谢世,清廷上下,再没有一个拥有远见卓识的人,早已腐朽堕落、耽于享乐的清朝皇室更是如此。自然,他们也没有回到东北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魄力。

清帝退位之际,民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了皇帝退位以后,他们仍然可以生活在紫禁城里,日常起居皆如往日。面对这样的条件,除了眼高手低的所谓宗社党,清廷上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回东北策略。就这样,满清皇室又安稳的在紫禁城里过了12年繁华的日子。

清军选择入关恰是天赐良机。大清朝早在1636年皇太极就已建立了,辅佐他的是一代名相范文程,献策:大明朝李自成造反,已把大明弄得四分五裂,此时正是争夺华夏统治权的最佳时机。

皇太极此前已相继征服蒙古和朝鲜,开始了全力以赴进攻大明朝。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皇太极俘虏了洪承畴,祖大寿投降,皇太极又用离间计除了袁崇焕,关外尽落清军之手。

1644年,清军在向山海关挺进路上,遇到两个明军打扮的将士,原来是送"招关书"。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请清入关,消灭李自成。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李自成千辛万苦打下天下,推翻大明,坐在龙椅未焐热,忽报清军入关争天下。原来大将刘宗敏不听李自成劝告,公然抢了吴三桂至爱陈圆圆。吴三桂本已归降,得知爱人被抢,竟不顾一切拱手相让。清军铁骑滚滚,李自成迎战失利,兵败如山倒。

历史就在一瞬间,天翻地覆换了遍。满清入关是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非常喜爱中华文化,他与几代人康熙、乾隆、雍正王朝,都是中华文明的熏陶下成长的,康熙不仅开创了最大版国(1330万平方公里),还贡献了当时最大的中国文化集大成的康熙辞典。乾隆皇帝是历史上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个(一万多首)。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辉煌。

满清是前金丶后金的后人,同时有炎黄血缘的关系。是继大明朝之后华夏王朝,不是归化,而是更紧密地融合。

袁世凯与清政府不是刀光剑影,是大清禅让中华民国,享受一切贵族待遇。为此,袁大总统提出了五族共和。这就是五大民族为主体的中华56个民族大团结。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