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我曾经是一个休闲潜水爱好者,你知道人可以下潜多深麽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

压缩空气,标准潜水深度30米,超过30米人会有被氮气麻醉的风险。

纯氧气,可下8米深度,超过8米,纯氧气会有毒性。

特殊混合气体,配合潜水钟,下潜800多米应该没问题,工程潜水我懂的不多。

潜水压力,海平面为1个大气压,每下潜十米增加一个大气压。下潜在装备靠谱的情况下,相对容易,缓慢下潜的时候你的身体内的压力与水压平衡,人即使到达几百米深度也不会有问题。因为我们的身体组织绝大多数是水组成的。

同理鱼也没问题,鱼本来就生活在水里。

问题是,上浮,当人从深水上浮的时候,每上升十米左右,就必须在这个位置停留一段时间,适放血液中溶解的气体,上升太快人的血液会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形成血栓致人伤残死亡,下潜的越深上浮就越慢,也就是压力平衡。

鱼也是一样,鱼在深水区没事,压力与身体是平衡的,但是深水鱼不能升到浅水区,鱼没有减压病,但大多数鱼体有,鱼鳔,从深海到浅滩,鱼鳔由于压力不平衡会爆炸,鱼会死亡。咱们常吃的鲅鱼就属于深水鱼,渔船捞上来马上就死,渔民根本不需要上岸来杀死他们。

鲨鱼浅水深水都没事,鲨鱼没有鱼鳔,它一生都需要不停的游动来保持深度,他不游动就会下沉。有的种类的鲨鱼,不会主动呼吸,他需要张着嘴不停的游动让海水流过他的腮获取氧气,或者趴在有洋流的还床上。

只要有氧气有食物,鱼下潜深一些,身体会与水的压力平衡,不会死亡,地球上的生物的身体百分之70是水组成的入水后自然会与水的压力平衡。下潜到深水只是部分器官会变得很小,例如人的肺下潜越深体积越小。

从上面可以看出,鱼不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但是反过来,上浮太快绝大多数的鱼会爆炸,被鱼鳔炸死。减压会引起死亡

查看过蛟龙号深潜的纪录片和网上的照片,没看到题主所说的“四个铁砣“,只看到几个调整姿态的电动螺旋桨机构。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想必是题主将这几个螺旋桨机构看成铁托了吧……“蛟龙号”,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是一个十分先进的科研用深海潜航器。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蛟龙号不是潜得最深的水下工具,毕竟咱们的深海探测活动才刚刚起步20年,这样的潜深,除了马里亚纳海沟不能够抵达外,其余的海域,都可以任意进入,这在全世界属于第三的位置,有了这样的工程杰作,我们才能够”下五洋捉鳖“!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科研工作者是人类的先驱,不要以为有了这样的深海利器就可以漠视海洋的危险,只要有一点点疏忽,他们就会万劫不复!为他们的勇敢致以崇高的礼赞!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好奇,海底最深处是什么样子的?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事实上,普通人对于海洋的认知缺乏,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1、 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海洋最深处,是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到11521米。

蛟龙号为什么能潜那么深,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2、关于水深和压强的关系,可以粗暴地概括为大概每增加10米,压强增加1kg,在9000米深的海水中,压强应该是90101 000Pa。

大海很深,下潜难度大,但人类对于神秘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就比如1960年,也就是58年前的,美国海军的“里雅斯特”号载人潜水探测器首次搭载两名潜水员下海,在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了10910米,创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当然这只是沧海一粟,事实上人类只到达过5%海域的底部,绝大多数海域仍是牵动着人们好奇心的未知领域,尚处于有待探索的阶段。

根据科学数据研究,深度特别深的时候,海洋压强可以压碎一切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的生存极限在水下8200米左右,此处引用曾经下潜过到该深度的《阿凡达》导演卡梅隆的话“这里没有什么生命显得格外的荒凉,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星球。”

以游动在水下7000米的小鱼为例,它们看似寻常,实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将近一吨重),这个压力足以将陆地上的钢制坦克压扁。

因此,通过现有数据可以得出,海底最深处是充斥着巨大压力的,黑暗的且没有任何海洋生物生存的(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如果人类不借助任何工具设备,那么还没下潜到海洋最深处就会被压扁。

另一种情况,人类如果借助工具下潜到海底最深处,以人类的视力估计是看不见,只是一片漆黑。毕竟“这漆黑空洞的深海,比地球上所有栖息地加起来都要大。”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