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不承认鬼神,道德经中治理大国的秘诀是什么为何说鬼神不可能伤人

亲们:这个前一半的问题太大了?简约的说仍然是这条章句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之治!"《道德经》归纳治国之道各有27条章句条文.但是道为体德为用,正道善德常胜,歪道恶德常败,生尅制化永恒不变!但可以读学《论语》中相关章句条文以佐证理解.

一.394.11.28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332.7.13.15)

译:鲁定公,问孔子说:"先生是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为了能使国家兴旺富强,特此请教聆听,即使是一字半句也行,想必自古以来一定会有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吧?"孔子,对荅说:"世上万事万物的历史,都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虽有这样的言语,不可以一概而论.如果仅凭一字一句,就想要达到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呀?若是要听这方面的言论呀?早就有人说过:'作为在上的君主也有难处,作为在下的臣子也不容易.'如果在下的臣子能知道在上君主的难处,在上的君主能体谅到在下臣子的不容易,上下能同心同德协力,那有什么事办不成呢!不几乎这一言一语而能兴邦定国富民强国了吗?"定公,又说:"那么有一言一句话,就可以祸国殃民而丧邦失国吗?"孔子,对荅说:"同样也是不可以仅凭一字一句,几乎也不可能是如此这般的容易呀?如是要听这方面的言语呀?也有人说过:'我,虽然是一国的君主,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快乐吧?只是没有人敢违反我发出的号令,都要遵从去执行呀!’那么如果说的是好话好事,无人违背反对执行做好了呀!这不是更加完善美好了吗?如果说的是坏话坏事,无人敢违抗反对执行了呀!不几乎就是这一言一语祸国殃民而丧邦亡国了吗?"其实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事业利益交际交谈的语言,如何体现其实际实践实质的意义问题.自古有言: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字值千金,一句话说的跳,一句话说的笑.一言成事,一言败事.一言定终生,一言生,一言死.这一条章句就是孔子与鲁定公,关于论述治国,如外交的事大要吸取:说得好就能一言兴邦,说得不好就会一言丧邦的历史教训?如此类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无论何事何处何时都同理,要注重如何发言说话!

二.人死如灯灭!何为伤人?凡人曰鬼;圣人曰神而已,祭祀祖先意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国家为什么不承认鬼神: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在百科中,“敬鬼神而远之”是这样解释的,“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不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从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表达了圣人的现实与理性。何以这样说呢?孔子提倡对于我们并不了解的事情,既不能轻易相信,也不能盲目否认。这在当时的时代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观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理解了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比如“天狗食月”,比如火烧云,所谓“鬼神”不过是我们的想象。但在孔子的时代,科技没有这么发达,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全都被归于鬼神了。于是,国君要带领臣民祭天祈求风调雨顺,要占卜看是否适合出征,要供奉神灵以祈庇护……那时候的人们把神灵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信仰。

孔子没有单纯用“信”或“不信”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巧妙融合了二者——“敬而远之”。不去戳破没有神灵,才不会与人们的信仰相悖,才不会摧毁大家的精神寄托;不过度崇尚鬼神,也是避免人们在鬼神之说中越陷越深,希望人们更多务实。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达到了两全。

我觉得存在,讲一件真实的事:我老家河南农村的,我们这边果树种的比较多,号称万亩果园。记得小时候家家都要在果园里看果子,在地头搭一个小棚子,晚上就住在里面,防止人偷果子。有一天听看果子的大人讲,说晚上老听到有人哭,打手电筒去看也没看到什么,回来就看到被子上撒一层土!一躺下又听到有人哭,出去看看回来了被子上又是一层土!一开始以为人恶作剧,后来一说起来那一片看果子的人人都是这情况。后来不知道咋的就有派出所的去看了,叫来几个大挖掘机在那片挖,挖了好几天,好多人跑去看,我们放学了也跑去看,人山人海的。后来挖出来一个麻袋,口子被绳子系紧紧的,里面一个人蜷缩着被捆在里面,不知道死了多久了!后来据说是姓杨的家里的,弟弟被哥哥嫂子合伙杀了,也不知道为了啥,再后来哥哥嫂子都被带走了,从那以后果园里守夜的人再也没听到哭声!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