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牍术,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案牍术”是否有可行性

先说结论吧大案牍术,“大案牍术”不仅具有可行性,并且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一直在实行,只不过是分解开的“小案牍术”,没有在中央层面形成集中。

所谓大案牍术,这实际上解决的就是一个人口管控的问题,那么古代“大案牍术”是如何实行的呢?简单来说,主要靠里保甲制度,在城市中再加以里坊、门禁、巡兵。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了里长,每八十户为一里,里长主里政,检具善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其生命力非常强大,里长要熟知本辖区内的各种基本社会信息,家庭成员,家庭财产,也包括人员流动,可以这么说,每一名里长,都是“大案牍术”的实行者,他们不仅负责搜集人员数据,还要负责掌握人员动向,《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多次反映了张小敬、姚汝能询问里正,了解龙波、狼卫的信息和动向。,唐代一里大约管理人口一百户左右,但是也不止一个里长,他也有自己的部下。

而到了宋代,里长的管理范围就演变到了一里十户的程度,也就是一个里正只管理十户人口,这个管理强度是极大的,在古代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这么说吧,你们家今天买了二斤猪头肉,里正要是足够负责,也都一清二楚。

而在城市管理中,不仅有里正,还增加了门禁和巡兵。

所谓门禁,就是坊与坊之间均设置门禁,由专人看守,据考古发现,北魏时一门就设里正两人,吏四人,门士八人,而在唐代的长安虽然没有望楼,却有专门的武侯铺,每个大门100人,小门20人,大坊30人,小坊5人,而一个大坊的面积也不过一平方公里左右,这个管理强度其实是大于我们今天的城市管理的,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天眼这样大大节约人力的城市监控系统,就只能靠堆人头来加强管理,但是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城市中发生骚乱基本上很快就会被扑灭,群死群伤基本上都是人员聚集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对于城市的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拿宋朝城市设置来说,每200步就有一个军巡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200米就有一个警察站在街上,是个什么力度。

所以马伯庸先生虚构出来的望楼,在古代城市中基本上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忠于职守的情况下,里正、门禁加上巡兵,足以实现对城市治安的良好控制,而所谓的“大案牍术”,古代的治安状况其实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复杂,对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分析,基本上也不需要上升到中央层面,依靠里正保长就已经足够,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中央财政状况良好(所以里正保长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其实是帮助收税),足以供养足够的官员,一旦经济上出了问题,这种严重依靠人力的管理体制,则不可避免的出现崩坏,而古代信息传递和维护成本很高,要把所有信息都搜集到中央层面统一管理,其实从经济上来讲是不合算的。

剧中的大案牍术是以档案录入等数据为核心并进行人工加经验推算的一种方法和实践吧,和今日拥有滔天热度的大数据及运用有几分相似。但,理论虽然是相通的,在唐朝的时代背景下,操作有较大的难度吧。大数据的基础必然是海量的数据和各种建模的算法,唐朝的租庸调制度虽然要求一定数据的录入和储存,不过由于储存介质的匮乏和人力的不足,在准确度、实时性上应该都挺差。所以,姑且将剧中大案牍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信之即可。

另外有一点,剧中徐宾作为大案牍术的实操者,选出张小敬推荐给李必,谁说不是作者为了体现两人情谊的一种美好寄愿呢?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火爆网络,该剧讲述唐玄宗天宝三载,发生在上元节的故事!为了侦破长安城中狼卫,靖安司主事徐宾通过大案牍术找到了死囚张小敬,要求他在十二时辰之内抓到所有狼卫,保卫长安的安全。剧情便由此开始跌宕起伏,精彩万分!那么《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大案牍术是什么?剧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了“大案牍术”。

大案牍术,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案牍术”是否有可行性

大案牍术,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案牍术”是否有可行性

大案牍术是大唐基于档案记录技术为基础的ERP系统那什么是ERP呢?ERP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管理系统。简单的来说就是用过对这些的整理记录为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带着个逻辑我们再来看一下,《长安十二时辰》大案牍术,它的发明者是徐宾。此人记忆力超群,对术数的刻苦钻研,最终研究出这一套以档案数据为基础的处理事务的方法,即为“大案牍术”。而“大案牍术”是以档案登记为基础,也就是录入吏的基础工作。百姓家添丁新丧、婚配嫁娶、买卖奴婢、城门通关货物等都会进行详细登记造册。据徐斌称无论是破案调查找人,甚至预言未来,都可以做到。也是为提供决策的系统工具。

大案牍术,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案牍术”是否有可行性

大案牍术,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案牍术”是否有可行性

大案牍术在剧中是否真的发挥出它价值了吗?《长安十二时辰》首集中便是徐斌用“大案牍术”,将死囚张小敬放出!并赋予都蔚之职全力办案!徐宾的解释是通过人物目标的行为与特征等数据信息,分析出其喜好与习惯,还有他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从而最终在数万人中选出了张小敬。事实上剧中李必也不止一次质问过徐斌,张小敬真的大案牍术选出还是,他刻意为之。最终徐斌也承认是自己要救这个“心目的好人”而为之。在徐斌的回忆画面里,他也承认大唐无人能懂大案牍术的核心算法。且他会抹去所有不利的证据,包括徐斌去死牢看望张小敬的记录。在随后的龙波冲击靖安司时也证实,档案房被故意烧毁!徐斌假死逃生!另外在利用“大案牍术”检查龙波的资料时,也发现龙波的户籍日期不准,而且没有清楚的相貌,这也验证了“大案牍术”的价值所在。剧中一直深陷地牢的程参在查找档案房失火线索时也发现了一个编码纸条,上面传递的信息是“上元节杀太子”这个也反向说明,信息另有传送渠道!并不是靠大案牍术推演出来的,可见大案牍术在剧中仅仅是执棋者、决策者进行背后操纵的手段而已!说白了“大案牍术”就是一个唬人的噱头!剧中大案牍术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实际上“大案牍术”历史上是并不存在!只是马伯庸的一个天才创意!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也说过。他认为“大案牍术”在剧中的设定其实是马伯庸在“抖机灵”,它更像是这位鬼才的一种文学幽默。 把现今流行的大数据概念通过严格的情节把控植入到《长安十二时辰》的背景之中。从剧中细节来看,各司衙门大小数据的录入、分类、存储、管理等都安排得妥妥贴贴,逻辑上也似乎严丝合缝。当然历史上各个朝代对于人丁户籍和土地粮食赋税的统计都相当重视。唐朝玄宗时期,唐朝由盛及衰,奢靡之风贪腐之势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自然就不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设置一个像“大案牍术”这样精准的数据库了。当然剧中一直贯穿着剧情的“望楼”,在历史中也仅仅起到了监控舆情的作用,像剧中那样利用复杂的信息系统传递讯息更是不存在的。

综上来看《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大案牍术是什么?是ERP?是大数据?在剧中显然都不是,仅仅是幕后主谋的权宜之策,是剧情发展的说辞而已!在关于谁是《长安十二时辰》的执棋者,一文中我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执棋者要用徐斌手中的大案牍术掀起一场政治风暴!而大案牍术就是那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