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宋理宗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224年—1264年),虽然执政期间有些许作为,但总体上定义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既然皇帝昏庸,那就少不了奸佞当道,没错,那位大名鼎鼎有瞒天过海本领的奸臣贾似道便是宋理宗的臣子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提到宋理宗,他在位期间最有作为的一件事应该就是“联蒙灭金”了。当年成吉思汗临终时前也曾留下遗诏,想要消灭树大根深的金国,必须联合金国的世仇宋国,而金朝被蒙古不断攻掠的情况下情商实行了“北失南补”的政策,柿子专捡软的捏,宋朝一直忍气吞声!而金朝在蒙古骑兵的打压下也已经苟延残喘!公元1232年,蒙古派遣王檝和宋朝商讨联盟,一起夹击金朝,当时朝堂上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很多人认为这样可以一雪靖康之耻,而另一部分认为如果金国迅速灭绝,下一个就是宋朝了,但宋理宗却认为天赐良机,这正是他中兴宋朝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于是宋理宗便答应了一块夹击金朝,蒙古承诺灭掉金国之后将河南地区归还给宋朝,但急功近利的宋理宗并没有严谨对待这件事,所以没有书面协议,只有口头约定,所以才有了“端平入洛”的失败,也给了蒙古进攻南宋的借口!宋蒙之战彻底拉开序幕!宋理宗前期先有史弥远擅权二十五年,当政后期,内有阎贵妃和贾似道篡权祸害朝堂,外有蒙古大军虎视眈眈觊觎江南富庶之地,而宋理宗专宠小人奸佞,宋朝上下混乱不堪,宋理宗又奢靡无度,单赏赐阎贵妃财务便不计其数,国内经济濒临破产,通货膨胀十分严重,鄂州之战后,贾似道以赵昀的名义向蒙古称臣,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丧失,而忽必烈突然决定撤军让贾似道专了空子,国内还以为宋朝大捷!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自此宋理宗对贾似道更加恭恭敬敬唯命是从了。面对蒙古大军的入侵,军费供应不上,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缓解财政压力,到宋理宗后期,经济彻底破产!赵昀病重后,下诏征求全国名医前来为自己治病,但天下人都翘首以盼这位皇帝早登极乐,没有一个名医前来,公元1264年末(南宋景定五年1),赵昀病逝,赵禥(宋度宗)继皇帝位,公元1265年(咸淳元年),宋理宗被葬于会稽府永穆陵。后来藏传佛教僧人杨琏真伽被元庭任命为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在江南大肆盗掘南宋皇陵,把宋理宗皇陵宝物扫之一空,并取出含在宋理宗口中的夜明珠,宋理宗赵昀的尸体因入葬时用水银浸泡过,所以还没有完全腐烂,便将宋理宗的尸体从陵墓中拉出来,当时水银为贵重之物,于是便把宋理宗倒挂在陵外的树上空干水银,水银地从理宗口中一滴一滴的滴出,滴了三天三夜。然后把宋理宗的头割下来,头骨皮肉剥净,制作成一个酒盅,随后把宋理宗的尸体烧毁,几年后杨琏真伽把宋理宗头颅制作而成的酒盅献给了元朝统治者。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152岁老人传授的壮阳术,被元朝统治者当饮酒器的宋理宗人头,百年后为何能保存完整?

除此之外,被掘的还有宁宗、度宗、徽宗、高宗、孝宗、光宗以及诸皇后陵, 杨前后盗掘陵墓100余座,把皇陵以及皇陵里的的后妃、皇子、公主诸多功勋大臣的坟墓通通挖开,尸骨满山遍野,惨不忍睹,还将那些皇帝骨骸掺杂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里筑塔十三丈,取名镇本。后来徐达直捣元大都后,向朱元璋投降的危素便提到了这这件事,于是朱元璋派人在元大都四 处寻找找回宋理宗的头颅,找到后朱元璋以帝王之礼把宋理宗头颅安葬在应天府,第二年,宋理宗赵昀的头骨被重新安葬到永穆陵。

所以本来就是坚硬的头骨,被制作成精美的酒盅后就更难破碎了,再加上藏传佛教制作骨制器皿的特殊工艺,更何况这是前朝帝王的头颅,元朝统治者自然要好好保存了,以供羞辱前朝!所以能保存近百年之久在正常不过了!

六陵草没迷东北,冬青花落陵上泥。

黑龙断首作饮器,风雨空山魂夜啼。

当时直恐金棺离,凿石通泉下深锢。

一声白雁渡江来,宝气竞遂奴僧去。

金屋犹思宫女侍,玉衣无复祠官护。

可怜持比月氏王,宁饲鸟鸢及狐兔。

真人欻见起江东,铁马九月逾崆峒。

百年枯骨却南返,雨花台下开幽宫。

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

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

——贝琼《穆陵行》

部分文献可参考;

《宋史·理宗本纪》

《金史·本纪第十八》

《明史·危素传》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