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准字号壮阳药,“药准字”、“药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区别

有老人的家庭对药品,保健品一定不陌生,每次老人从医院回来都会带上一大袋的药品,有时也会从街上带回“药品”(其实,是保健品),当然也有上当受骗买的连保健品也不是的食品,那么这些都有什么区别,该如何分辨呢国家准字号壮阳药?

国家准字号壮阳药,“药准字”、“药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区别

国家准字号壮阳药,“药准字”、“药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区别

药准字(国药准字):就是真正的药品,是国家级别的药品批准文号,执行国家药典标准,药品生产一律以中国药典为准,未收入药典的药品则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为准。可以说没有三、四百万,几年的时间批文下不来。

药健字:目前国家已明文禁止审批。通常会在食品中添加中药成分,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产品审批比“食健字”产品简单,安全性较“食健字”差,一般由省级卫生审批。

食健字(国食健字):就是保健食品,我们常说的蓝帽子,食健字的产品必须经过国家卫生部审批,经国家有关部门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试验,以及功效试验等等后予批准,安全性高。根据规定,"药准字"可以说"疗效",保健品是不能说"疗效"的,所以大家在选购保健品时,要特别注意销售人员对产品效果的描述,多有夸大之嫌请谨慎购买。

食字:“食准字”一般由地市级卫生防疫部门审批。食品不具有保健功能。因此“食准字”的产品是没有保健功效了。先购时,要认准国家卫生批准的保健食品才真正安全、有效。

总之,国药准字是药品,国食健字是保健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食健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输入产品的相关信息即可查询(最好输入产品的名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观念也开始由患病后寻医问药转向以预防为主的养生保健。由此市面上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国药准字,蓝帽子,保健食品等等,对老百姓来讲是一头雾水。针对国药准字和保健食品到底哪个更好一直争论不休,为此需要解析说明一下。

国家准字号壮阳药,“药准字”、“药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区别

国药准字

国家准字号壮阳药,“药准字”、“药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区别

国药准字,是指药品生产单位在生产新药前,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的严格审批后,取得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不得生产药品。国产药品国药准字H(Z、S)+ 8位数字,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进口药品分包装国药准字J+ 8位数字。

国家准字号壮阳药,“药准字”、“药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区别

药品根据分类管理,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是医生为患者在临床上用药的主体。所以开此类药的医生必须有医师的职业资质,而患者须在医生的监护指导下购买、使用。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因此,非处方药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非处方药根据安全程度又进一步分为甲类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为橙红色椭圆形底阴文,乙类为墨绿色椭圆形底阴文。前者安全性相对较低,后者安全性相对较高。非处方药的主要特点是安全、有效、方便、质量稳定。

国食健字

国食健字,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目前市场上存在卫生部(1996年11月至2003年7月)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10月之后)批准的保健食品产品。卫生部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或“卫食健进字+(年代号)+顺序号”,下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字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下面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字样。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为5年。

药品是以治病为目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是非常明确的,有严格的用量需要,审批手续复杂严格,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健品不以治病为目的,主要是调节机体功能,有规定的使用量,需要注册和备案。药品和保健品两者之间没有哪一个更好,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生病还是应该去看医生,不能夸大保健品的作用,从而延误了病情。

参考资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张晶晶,袁红梅 沈阳药科大学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