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补脾哪个更好呢

现在很多人注重补肾,却往往忽略了“脾”,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如果出现脾虚的问题,就会导致胃部对于食物的运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就会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现代人,生活条件好,反而饮食不节,整天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熬夜,不运动,长期的这种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脾胃的运化不良,气血不足,其实比起肾虚来,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脾胃虚弱,气血运化不足的情形,要更多一些,因此,很多时候,“健脾”对于现代人调理身体,改善身体健康状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

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补脾哪个更好呢

在补脾的中成药中,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是常见的两个药物,这两个药物在补脾方面,又有什么异同呢,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补脾哪个更好呢

补中益气丸来看一下补中益气丸的组方,方中含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这八味药物,黄芪,人参,白术,甘草是健脾名方“四君子汤”的组方,又加入升麻、柴胡等升阳的药物,补中益气丸的功效,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于脾部气虚较为严重,引起中气(宗气)下陷的情况的一个药物。

内经中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谷进入胃内,消化吸收后,会化为宗气,推动人的呼吸,如果脾胃虚弱,就会造成宗气不足,严重的宗气不足,最终导致宗气下陷,同时伴随的就是一些脏器的下陷问题。补中益气丸就是针对宗气下陷的问题的一个药物。

这个药物不应该随便吃,它的提气作用是很强的,黄芪是补气之长,党参也是补气虚的良药,而当归,柴胡也是据升阳提气作用的,升麻同样也是补气虚的药物,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具有大补中气的效果,肺气充足了,呼吸就会顺畅,熟悉顺畅了,内脏下垂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因此,补中益气丸,主要是用于补充中气,改善严重脾虚造成的内脏脱垂问题的药物,适用于长期脾虚所致的疲倦乏力,气短,胸闷,久泄脱肛,子宫下垂等问题的朋友服用。

归脾丸归脾丸,来自于古方归脾汤,归脾丸的组方中,同样有黄芪,甘草,人参,白术这四味中药,同时还有干姜,大枣,当归,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等药材,这个药物的组方与补中益气丸有类似,但又不同,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大枣,补脾益气,当归补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木香理气,这个方子主要是用来补脾虚所造成的血虚问题。

如果您的脾虚具有如下症状:体倦乏力,纳差少食,面色萎黄,崩漏便血,健忘失眠等问题,这就是较为明确的由于脾血虚所造成的问题,脾虚导致胃部运化不良,胃部运化不良导致血气不足,血虚导致面色萎黄,失眠健忘,这时候服用归脾丸,健脾养血,就是很适合的。

因此,对比上面两个药物,可以知道,脾气虚弱,严重的中气下陷,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而脾虚血亏,失眠健忘,可以用归脾丸来调理改善,对于轻度的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建议服用更为温和的理中丸来调理身体。

生黄芪、熟地、山萸肉放到一起的功效是补气养血、补肝益肾、养精固脱,可以治疗气血不足、精亏血虚造成的头目眩晕、失眠健忘、两眼昏花、阳痿早泄、腰酸腿疼、头晕耳鸣等症状,有很好的补气养血和涩精固脱的作用,是一个气血双补的配伍方法,经常用于气血不足、精血亏虚的治疗。

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补脾哪个更好呢

生黄芪和炙黄芪在功效上有所不同,炙黄芪是用生黄芪加蜂蜜炒制而成,经过炒制的炙黄芪有补气润肺的功效,有补气益中的作用,生黄芪则是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在黄芪、熟地、山萸肉中,黄芪主要发挥补气和固摄作用,这是一种阳升阴长的配伍方法,体现了阳气旺盛、气血充足,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根本。

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补脾哪个更好呢

补气补血补肾的中成药,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补脾哪个更好呢

熟地是生地黄经过炮制加工而成,其主要功效是养阴补血、益精生髓,可以治疗血虚引起的各种病症,有很好的补肝益肾作用,是治疗精血亏虚的重要药材,在黄芪、熟地、山萸肉的配方中,熟地的主要作用是补养精血、健肾养血,对于气血不足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山萸肉的功效是补肝益肾、涩精固脱,可以治疗肝肾阴虚造成的病症,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模糊、阳痿遗精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老年人尿频、尿多、崩漏带下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黄芪、熟地、山萸肉的配方中,山萸肉的作用是补肝益肾、养精固脱。

在生黄芪、熟地、山萸肉的配方中,黄芪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作用,熟地养血生精,山萸肉则有补肝益肾和固摄内里的作用,这样以来可以达到气血双补和内外兼固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配伍方法,对于气血不足、精血亏虚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种气血双补的方法,也经常用于养生保健方面,如果有上火症状的可以增加玄参、麦冬、生地等,以服用后不上火为宜。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