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原红酒店,小山城变“国际张”:张家口,真的变了

(新春见闻)小山城变“国际张”新高原红酒店:张家口,真的变了

中新社张家口2月7日电 题:小山城变“国际张”:张家口,真的变了

中新社记者 高红超

6年后,当武艳红再次站在古老的大境门长城前,面对欢呼的人群,和同伴们跳起动感的舞蹈,挥动起手中的红绸子,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2月4日晚,张家口市民众在大境门广场组织了一场热闹的“感恩奋进·同心筑梦——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群众文化联欢活动”,为当晚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威。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武艳红就是活动编创人员之一。

张家口赛区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举办地之一,赛时将产生51枚金牌,占北京冬奥会金牌总数近一半。

2015年7月31日傍晚,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的那一刻,守在大境门广场等待消息的民众中就有武艳红,那时她落泪了。

“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冬奥以前,人们只知道湖南的张家界,却不知道河北的张家口,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张家口了。”武艳红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申冬奥成功后那一晚的焰火和人们的欢呼、呐喊,“就好像幸福突然‘砸’到头上那种感觉”。

曾寂寂无名的张家口一夜之间站到国际舞台。长年在北京工作的宋志海经历过北京夏奥会,如今在“老家门口”又迎来北京冬奥会。4日晚,宋志海特意带着妻子、孩子从张家口市怀安县赶到大境门观看演出,脸上带着笑,陶醉于现场的欢乐氛围中。

北京冬奥会筹办6年多来,宋志海感受最深的就是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交通更便利了。2019年,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张家口至北京最快运行时间由3小时7分缩至47分钟。他特意买了第一趟开往张家口的高铁票,体验这“飞一般”的回家速度。

交通的便利带来京津冀地区游客的大幅增长,冬奥会溢出效应在这里得到极大释放。

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张家口地区冬季风大、寒冷、雪期长。“曾经,说到张家口,人们的印象就是冰天雪地刮大风。”民营企业家、张家口市工商联副主席张文瑞说,十几年前张家口从事酒店行业的企业很少,规模也很小,如今崇礼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就有20多家。

今年1月26日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线上主题集体采访”中,张家口市副市长刘海峰介绍说,“冬奥红利”惠及张家口赛区及周边民众。据不完全统计,崇礼目前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超3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端上“雪饭碗”。

“冰天雪地刮大风”成了张家口的重要资源优势。

“冰天雪地”为冰雪产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显示,截至2020年底,张家口建成冰场、雪场29个。在北京冬奥会带动下,张家口冰雪经济和绿色产业拉动就业、助力脱贫,12个贫困县区、1970个贫困村、9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曾经,“张北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而今,“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将风转化为清洁电力,并入冀北电网,再输向北京冬奥会3大赛区,点亮了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

当冬奥遇上春节,朴实的张家口人像在家里办喜事一样,将每条街道都布置了红灯笼、雪花灯,家家户户的窗前也挂起了彩灯。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相映成趣。

“高铁时代”“冰雪之梦”“绿色之梦”……4日晚在大境门广场的联欢活动中,武艳红和同伴们将张家口的变化展现在他们表演的一个个歌舞节目中。

“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有突飞猛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朋友来到我们这里做客。”武艳红说,从小山城变为“国际张”,“我的家乡,真的变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洋芋采挖现场。 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新高原红酒店,小山城变“国际张”:张家口,真的变了

图为洋芋采挖现场。 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西宁11月1日电 题: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青海红洋芋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作者 孔颖婷 张玉英 张添福

“大家再加把劲,车已经到了,赶天黑一定要将这块地清出来……”隆国村的田间地头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破土而出的红洋芋。

受高原气候条件和土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地处中国西北山区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传统种植业不断优化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以油菜籽种植和马铃薯种植为主,富硒蔬菜、杂粮等作物种植相辅的种植业发展体系。

其中,马铃薯种植因其易种、易销的特性占据了种植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要想民众富,先得产业兴。

据记者了解,瞿昙镇立足区位条件,着眼于结构调整和产量提升,结合“青薯9号”红洋芋耐寒、抗病、高产、质优的特色优势,不断强化宣传动员和技术指导,使“青薯9号”红洋芋很快在瞿昙站稳脚跟并广受欢迎,成为了瞿昙万千农户种植首选。

通过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种植基地试点项目推进,当地魏家、隆国、段家、杨家等村均种植“青薯9号”红洋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让红洋芋种植在瞿昙红红火火,而红洋芋种植带来的高产回报更是让民众喜上眉梢。

“我们村的马铃薯种植成区成片,无论是洋芋采挖还是销路对接,我们都是串联协作,甚至用工用人都是相互协调,确保马铃薯产业普惠大家。”作为家庭农场经营者的隆国村党支部书记侯建恩提及村上的马铃薯产业神色中满是喜悦。

侯建恩说,“我们村大多数耕地由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流转承包,这几年红洋芋种植一直都是村上的农业支柱产业。我们村有耕地1300亩,其中800亩都是红洋芋种植,此外,我们还在杨家村承包了近300亩耕地。”

据了解,隆国村上千亩洋芋种植除了农户自产的极小部分外,绝大多数由村上16户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承包种植,户均种植面积达65亩。其中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12个。

通过经营主体的介入,红洋芋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规模效应带来的产销合作、物流配送等,通过资源共享共通实现了整体优化。

“我们承包农户一亩土地支付流转费用100元,吸纳富余劳动力参与洋芋采挖、装卸等一天支付务工费100元,这短短一个月的洋芋收获期,我们吸纳了本村和周边中心、中庄、阴坡等村4200人(次)参与洋芋产业务工,人均获酬2300元。以前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刨金’。”赵世林是隆国村的洋芋种植大户。

今年的洋芋采挖期,赵世林基本天天泡在田地里,除了督促采挖进度、核算每天的产量效益,还要按照约定工资给忙碌在洋芋地里的务工者“记工分”。

在隆国村中心广场旁有一台百吨地磅,运输红洋芋的装载车辆在过磅称重后便将红洋芋这份“乡村珍馐”送入市场。

“我们的洋芋有个分拣过程,大洋芋叫商品薯,主要运往云南、内蒙古等地,小洋芋叫淀粉薯,主要运往宁夏进行淀粉加工。这几年我们产量好、品质高,很多收购商是年年来、年年买,我们的销路越来越宽,靠红洋芋赚钱越来越靠谱。”侯建恩说。

“今年,我们村上洋芋收成近450万斤,按平均市场价0.5元计算,收益220万元……”红洋芋产业的良好态势让侯建恩欣喜不已。洋芋产销顺利,人人鼓了“面袋子”,更鼓了“钱袋子”。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联动发展使得小产业实现大驱动、“红洋芋”变身“金钥匙”,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