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棕子:形态各异的日常日常生活

印度尼西亚棕子:形态各异的日常日常生活 中国新闻社雅加达6月4日电 题:印度尼西亚棕子:形态各异的日常日常生活

中国新闻社新闻记者 林永传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国人的“标准配置”风俗习惯。印尼华人也一样,将这一习俗承传承袭数百年,不曾更改。

印尼语中来源于我国的棕子叫Bakcang或Bacang,其音标发音便是我国闽南话的“肉粽子”,民俗称“中华民族肉粽子”。

每一年端午前后左右,中华民族肉粽子是印度尼西亚棕子销售市场上的主人公。老一辈中国人大多数会在家里自身包粽子,年青一辈不容易包的亦会到销售市场上选购。

中华民族肉粽子从原材料到制做技艺都很注重,原料有梗米和檽米之分,包馅有各种各样肉、平菇、蛋黄、香肠、板栗、大枣这些,粽子叶包囊的外型有三角、四角、棱形。

在印尼语中,块头较小的碱水粽称kicang,全素包馅的素粽叫菜粽(chaicang),皆来源于闽南语发音。他们尽管没有用肉制成的,但都被通称中华民族肉粽子。

印度尼西亚是稻子生产制造强国,人民以大米为主导食,加上出产蕉叶、椰子鞋叶、棕榈叶,除开中华民族肉粽子外,印尼人亦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口感多种多样的棕子,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棕子特色美食。据印度尼西亚中国旅游局材料,备受印度尼西亚群众和外国游人钟爱的印度尼西亚棕子就会有许多种。

蕉叶檽米粽(Lemper),是印度尼西亚广受大家喜爱的特色美食小吃。以沙拉酱糯米糕为原料,伴以调好味的鸡丝、鱼丝或牛肉丝,再用蕉叶叠成很长柱状,撒上一层椰丝。这类棕子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烤着吃。

每一年开斋节必吃的印度粽(Ketupat),是印尼美食中极具特点的棕子。它以米为原材料,应用椰子鞋的幼叶用特有的技巧包制,以后在水或沙拉酱里煮4至5个钟头。煮好的印度粽椰香香气扑鼻,将它切割成好多个小三角,再按就餐者的规定配上咖喱鸡、咖喱牛肉、沙嗲牛羊肉、沙嗲牛肉等美味,或淋上牛(羊)骨头汤、酸辣鱼汤、茄子汤等,令人吃得满口多娇。

印度尼西亚出产香蕉苹果,激发了很多以火龙果为原材料的特色美食,香蕉苹果粽(Nagasari)便是一款很火爆的印度尼西亚甜品。将米糊、玉米面粉、沙拉酱与糖混和,以慢灶火煮到粘稠,凝结成饺子皮后,用芭蕉叶将面饼捆成枕芯样子,添加香蕉苹果煮熟后拆卸蕉叶,能见到晶莹剔透迷人的粉白米糕,吃上一口满口的橘子甘甜。

因地制宜制成的木薯粽(Katimus)是印度尼西亚很风靡的一种特色小吃。将木薯淀粉、椰子肉碎和棕榈糖或椰子糖混和,包囊在香蕉叶中煮熟,口味Q弹有嚼劲。

2022-06-04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