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社会生活条件好了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温饱问题解决了,就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了,对于老一辈来说,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他们自然而然的想法。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网络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与交流,很容易擦出火花,例如后辈听先人传说有先祖族人外迁到某某地方了,但一直找不到,现在通过互联网打听那某某地方有没有同姓的,然后再核实,很容易就对接上了。

再者,民国战乱,导致大量的人口逃难或者外出谋生;另外,国民党在败退大陆时曾抓了一大批壮丁强征入伍带去台湾。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一些人员被安排到外地工作或者驻守边疆,等等

1990年前后,两岸解禁,大量去台老兵申请返回大陆老家祭祖,有些回来大陆就留在大陆安度晚年了,也有一些已经在因为台湾那边结婚生子了,所以返回了台湾;去台老兵及其子孙可能会每年清明或重阳节回来大陆祭祖

回到题目: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我认为顺其自然就是了;寻根问祖,联谊交流,未尚不可。

假如你几代以前有一位先祖的弟弟逃难去了旁边的镇子繁衍生息,现在后代也有几百人,你和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每年清明节他们都积极捐款回来一起热热闹闹地联合祭祖,你欢迎不欢迎?

假如你曾祖的弟弟在民国期间出外谋生,后来在外地安家乐业了,现在他的子孙要回来祭拜祖坟,你欢迎不欢迎?

假如你爷爷的弟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响应祖国的号召,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大半辈子的青春,现在他老人家想落叶归根,百年归老之后将骨灰洒回父母的坟山边上,你欢迎不欢迎?

提问者的问题,个人觉得貌似有点偏激了,哪有人到处去祭拜的哟?哪有人每个月都去祭祖的哟?哪有没钱也要借钱去的人哟?

按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一般是清明节去祭祖的,也有一部分人是重阳节祭祖的,除了这两个时间段,哪有人在六月份去祭祖?除非是某些历史名人的诞辰。

笔者老家的,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分开始祭祖,首先是本村所有的钟氏子孙一起祭祀大众坟山,然后各房各支不断细分开来分别祭拜各自房支的共同先祖,最后在清明节一般是祭祀私人坟山的。

至于说没钱也要借钱去,这个观点笔者就不能认同了,笔者老家的一般是按15元/人的标准来收取祭祖费用的,这个钱应该不多吧,便何况祭祖之后那大肥猪等祭品都是要平均分的,称之为“太公分猪肉”;有什么亏的呢?呵呵

至于说有人愿意另外再捐一点钱,那就纯粹是个人自愿了,例如说某户人家添了男丁,他很高兴地捐了200块钱要求单独放一圈鞭炮,告诉祖先添丁了,搞搞气氛,让大家也一起高兴高兴;他如果没钱单独捐助,也没有人强迫得了他,毕竟钱在他身上,谁能抢得了他的钱?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两种传说。

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一种传说是源于佛教。

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如何看待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地不断出现的宗亲祭拜活动?

意思是说,上香的目的,是供养佛菩萨或神灵。手持香炉,焚香礼敬。香烟袅袅,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道后,即会降福。

也就是说,“香”,是弟子把自己的虔诚向佛之心转达给佛。这里的“香”就成为“信使”。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按照佛教说法,香是传递真诚的媒介。焚香中会产生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看着一缕缕清香的烟,袅袅上升直达天庭,自己的意念也会升华在忘我的境界中。

佛家认为,香和上香人的智慧、德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教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

故此,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特定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上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隆重的上香仪式过后,法事才算正式开始。

另外一种说法源于道教。

据说道教敬香有两种:

一是殿主烧香,一般用立香,以三炷香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的距离,也有讲究。三炷平列以不过一寸宽为标准,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的说法。

这三炷香,据传都有名称,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

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主。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都有规定。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第一炷香插入香炉中间,第二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左边,第三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右边,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据传,道教许多法事里,也是以敬香仪式为先导。

比如在道教经典《万法归宗》“请仙法”里,就有一个专门的“焚香咒”:请仙时,先摆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咒语曰:道由心合,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注仙愿。真灵下降,仙佩临轩。今臣关告,迳达九天。所启所愿,感赐如言。

可见,上香焚香,既是佛家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神灵和鬼魂都是以香为食物的,因此供养神灵、鬼魂也都是用上香。

当然,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精华,也不乏糟粕。在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应该兼收并蓄。

另外,也有人认为,上香敬神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神佛初衷的。神佛不可能像人世间的贪官污吏一样,喜欢受贿的。这世界上假如真有神仙,他们肯定是最主持公道,也最讲究公平的,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烧香拜佛,就会得到善果;也不可能因为有些穷人没有能力供奉神仙,就得不到好结果。

我个人认为,民间这些习俗,应该是来源于佛教、道教传统,受佛、道影响,加上老百姓自己的理解、想法在里面。不管神仙喜欢不喜欢受贿,但老百姓宁愿相信上香就是一种敬仰的做法。

当然,在焚香祷告的同时,还有烧纸的习俗,据说这习俗从汉朝就开始了。一是寄托我们对故去先人的哀思,二是希望逝去的先人们在另外那个世界上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烧纸主要有黄表纸、金箔纸、元宝纸等。

所谓黄表纸,是一种专业术语,意思是指用来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黄纸。

既然是习俗,那就肯定多少得有些讲究。黄表纸,其实在任何的宗教信仰里,都是首选。黄表纸的黄色,和“皇”同音,代表着大吉大利的意思。自古以来,黄色那就是尊贵之色,古来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者皇族才可以专享黄色,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黄表纸之所以受青睐,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或许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黄表纸制作流程比较复杂: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砍下划片打捆,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二是黄表纸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姜黄粉,遇到碱水会变红。一般烧纸则没有这个特征。故此,比较讲究的人家,一般都用黄表纸。

假如是遥寄,按照传统就要写名字。就像给活着的亲友邮寄书信一样。上首写遥寄的地址、中间是逝者姓名,下面是孝子的落款。

至于逝去的先人能不能收到,这些烧化的纸能不能真的如传说一样,变成他们可以在那个世界花的钱,这就没有人知道的事了。不过,老百姓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既是祭祀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当然,你如果觉得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些封建迷信?那就可以不理它。见仁见智吧。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么做,那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念、习惯、想法做的事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负担太重,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先人去世,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彻底解脱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自然不会去烧香,也不可能去烧纸。

我觉得,如果家里有老人,还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吧,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多陪他们说说话,做做家务,让他们尽量开心一点,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做的。至于他们走后,人死如灯灭。你想经常去看,就去看看;烧香也好,烧纸也罢,都可以。如果你认为是迷信,不值得相信,就可以不理会。随意吧。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