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起源于山东吗,为何感觉山东人偏爱豫剧,豫剧起源于山东吗

因为山东地方戏为山东梆子豫剧起源于山东吗,而豫剧受山东梆子影响很深,且同为梆子戏,山东梆子历史又比豫剧早很多年,鲁西南的济宁,菏泽地区是山东梆子的大本营,豫剧向山东梆子学习了板胡,唱腔等。解放后,山东政府重视吕剧不重视山东梆子,而河南梆子改名豫剧后得到河南大力支持,多年演变之后济宁菏泽一带的山东梆子剧团都同化成了豫剧团,济宁菏泽等鲁西南地区也成了豫剧大本营,给世人造成一种山东人喜欢河南戏的假象,其实豫剧的原名梆子本来就是山东的地方戏。

山东梆子对豫剧影响:豫剧中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同山东梆子同出一枝,他们同豫西调差别极大。解放前山东梆子经常在河南与河南梆子戏班一起搭班演出,比较知名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菏泽的曹州梆子班跑到开封同陈素真所在的河南梆子班一块搭台演出,像同常香玉陈素真等配戏的小生赵义庭,就是出身山东梆子。另外,黄儒秀,刘德润,王锡堂等知名演员常年在商丘,开封一带演出,商丘戏曲界普遍认为豫东调由山东梆子传入商丘形成。再有,豫剧祥符调奠基人孙延德早年也是在山东菏泽坐科学戏,学成后回河南开班教学。豫剧的板胡也是学的山东梆子,这在陈素真回忆录中明确记载。陈素真,马金凤都夸山东梆子比河南梆子好听。因为豫剧名气大,受到河南大力支持,而山东梆子在山东则不受重视,所以山东梆子已经逐步被豫剧同化,丧失剧种特色,只在东平,汶上,梁山,嘉祥一带尚有一些山东梆子特色唱腔。

山陕梆子传播有两路,出潼关而河南,越太行而入山东,这两路分别发展成了河南梆子和山东梆子。河南梆子即是豫西调,往东传播。而山东梆子则往南传播,逐步行成豫东调,江苏梆子,淮北梆子,往北传播行成莱芜梆子。民国年间,豫西调和豫东调相汇于开封最后发展成现在的豫剧。

戏曲界公认的就是,山东梆子和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血缘关系亲近,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上五音。而它们同豫西调差别巨大,豫西调主要是下五音。也就是说豫剧四个调中的其中三种可以和山东梆子划分为一个剧种,即高调。

从豫剧早期名演员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倾向,豫东调唐玉成的老师张建材是山东人,名老艺人苗喜臣,黄儒秀,赵义庭,这些都是山东梆子出科,马金凤,杨启超,黄爱菊这些豫东名演都是山东人。豫东调大本营虞城,商丘紧邻山东的曹县。而曹县这个地方则是豫剧名演辈出,五大名旦中就有两个是曹县人。连刘忠河据说也是随南下部队出生在山东曹县。

祥符调奠基人孙延德清末也是在山东菏泽坐科学戏,科满回河南演出,培养大批知名演员。豫剧主弦板胡也是从山东梆子引入的,这在陈素真回忆录中有记载。

民国时期,赵义庭的山东梆子戏班跑到开封同陈素真的杞县河南梆子戏班搭台演出,影响巨大,后期更是一直同常香玉配戏演出。

时至今日,山东梆子同豫东调一样也融入了很多豫西调,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渐渐丧失剧种特色,逐渐式微。

综上,可以说豫剧的源头之一在山东,而不能说豫剧起源于山东。豫剧大本营在河南,豫西调才是真正的源于河南。

豫剧在宋代就有了,元代杂剧有明确记载。清末民初、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峰。其来源有三说,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源于秦腔与当地民间小调之融合。

豫剧原称河南讴,靠山讴,后称河南梆子,新中国改为豫剧。改称过程说法有两种:一是由甘肃兰州一豫剧迷李战先生,他建议改为文雅称谓“豫剧"。二是在1956年的中南地区的戏剧调演观摩会上,时任中南局书记邓之恢建议改为此名。

鄙人以为,两种说法虽然都是正式出版的书籍所说,但二者只具其一。李战所说在早,是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前两三年,由于其偏居一隅,加之人为言轻,没有得到重视,故没有改名。在上述之1956年调演时还称河南梆子就是例证。其二,邓之恢人伟言重,河南文化部门乃至省上领导,虽然不会言听计从,但会很重视及时落实这一意见的。故据邓之恢意见而改应采信。

鄙人近期将发《第一地方剧种豫剧系列谈》,敬请关注查阅。

豫剧

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唱腔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

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服饰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妆容

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

表演

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

青衣和闺门旦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乐器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与陈素真把板胡引进豫剧舞台,并进行了细微的改良,此后板胡就成为了豫剧的主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