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讲的当然是当地方言,因为普通话二十世纪初才出现古代人说普通话吗。

“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古代人说话,当然是说人话,文言文是书面语言,不是口头语言。

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所谓书面语言,就是写文章、写诗词、写骈体文、写赋、写策论,写小说、写剧本等等,在书面写作时,使用的一种语法、用词较为规范的文字语言。

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书面语言和书面语言,还有区别!并不是每一种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都好似题主举例那般深奥难懂。题主的举例出自《封燕然山铭》。

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这段话大意是说,虽然我大汉和匈奴的这些战争打得很艰难,牺牲了很多,但我们用一时的流血换取了长久的和平,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战功刻在石碑上作纪念,彰显我们是为了和平而战!

古代人说普通话吗,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嘛,小编这么一段废话,在石头上刻,肯定刻不下,还是得简化成“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这个《封燕然山铭》是汉朝官方用来宣扬战绩的,本就不是用来进行日常交流的!

关于日常交流语言,我们分为两块,一块是语法,一块是口音。

那么,语法上,比较贴近古代人民生活的文言文有哪些呢?

一个是出现在诗词中,一个是出现在小说里。

小编个人觉得,东汉末年流传开的《古诗十九首》就已经挺浅白了的,不过我们还是来一首更接地气的。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这首《菩萨蛮》和我们现代流行情歌差不多,有点像是“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不过这首情歌的意思更热烈,小编友情翻译如下。(其实不翻译,你们也应该看得懂。 )

我跟你发誓哦,如果要分手,除非是山烂了,铁秤锤能浮上水了,黄河枯竭了,白天看到星星了,北斗星跑南半球去了……,就算是这样了,感情也不是说结束就能结束的!除非半夜三更出太阳!(三更,换算成现代时间是23:00—1:00)

这比太阳从西边升起还要狠。这首流行歌是唐五代时期的。再往上,汉朝时的汉乐府,大家也比较熟悉的一首,就是《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以上,虽然有个别生僻字,但不影响我们的理解这首汉朝情歌的意思。

再来说小说,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红拂夜奔的故事。红拂是这么对李靖说的:

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唐传奇·虬髯客传

这句话已经做过书面加工了,也就是把对话做了删减,修整,只留精华部分。

如果进行扩写,红拂很可能是这么说的:“公子,妾侍奉杨司空已经N年了,跟在他身边,也是看了不少人,妾阅天下人,却没有一个能和公子相比的!正所谓,‘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所以妾特来投奔公子,愿随公子而去。”

唐朝时期,纸还很贵,如果像小编这么写,妥妥会引起读者公愤。到了明朝,小说对话虽然也是进行修剪过了,但已经相当接近日常交流了,比如《西游记》。(其实《西游记》属于白话小说,但可能在部分人眼里,还是算文言文)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

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以上,这个对话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代人的交流了。

所以,就语法层面来说,如果穿越到古代,日常交流不用太担心什么。

要担心的是口音。

题主说到的普通话,就属于口音部分。

官方语言的口音变化,学术界主流认为的变迁是这样的:

雅音——商、周。洛阳语(今河南洛阳)秦朝太短,暂无史料考据。

洛语——汉、三国、魏。从上面说的雅音演变过来。

吴音——两晋南北朝。北方士族世家,迫于战乱大量南下金陵(今南京),上面提到的洛语与金陵方言融合了一下,形成了吴音。

长安官话——隋、唐、五代。以上面提到的洛语、吴音为基础,融合了长安话,最终形成《唐韵》,史称秦音。宋朝时,进一步扩展了《唐韵》,最终演变为《平水韵》。

元大都汉语——元大都,即今天北京,以北京一带语言为基础,学术上认为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南京官话——明、清朝前期。重新再把上面的提到的吴音,以江淮流域为主,梳理了一下,形成南京(今南京)官话,但这里的吴音和南北朝形成的吴音已有较大差距,史称“中州音”。

北京官话——清朝中后期。是北京(今北京)方言和“中州音”的结合,和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者差别,可参考昆曲和京剧的差别,当然,乍听之下,感觉发音区别不是特别大。

以上,和没耐心看的同学,拎一下重点。

1.现代普通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朝,为今天北京一带方言。

2.元朝以前,以洛阳话为基础,先是融合了南京方言,形成吴音,后来又融合了北方语言,融合来融合去,最后在江淮一带形成了中州音。江淮一带,对照今日的地理位置如下:

安徽中部和中南部、江苏中部和中北部、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地区。

3.简单来说,普通话=北京一带方言+中州音

综上,以语法+口音来看,最适合穿越的年代是明清,日常口语交流基本不太会有障碍,除非你遇到的人不会说官话,只会说方言……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