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湖南邵阳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水沟,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学生把牛奶倒进水沟里,这种事情听起来让人气愤,但是仔细分析,可能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到底有没有猫腻在里面呢?

贫困县的学生,从小时候开始就很少机会能接触到牛奶,没有喝过牛奶的人不一定在接触过牛奶后就会喜欢。而且学生们也不知道牛奶到底有什么营养,他们可能只把它作为饮料的一种,就擅自倒掉了。如果此时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讲解牛奶的好处和喝牛奶的益处,学生们一定舍不得再把它们倒掉。

也有一种情况是,送到贫困县的牛奶到底是不是在保质期内的牛奶。如果过期了,那么它的味道就会产生变化,而且非常不利于身体消化,直接产生的危害就是影响健康。更有一些学生会产生身体反应,比如呕吐,头晕等等状况。如果学生把情况反映给老师或教育部门,并没有人为此事做一个调整或改变,那么孩子们每天偷偷把牛奶倒掉确实值得人理解。

不论什么情况,农村贫困县的学生大部分都爱惜粮食,不会刻意浪费。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有关部门为何不能亲自去查一查原因呢?

四川达州某个寄宿制学校,两名学生因学校规定不准带牛奶入校,不得已蹲在校门口喝完半箱牛奶。学校的规矩是否过于霸道了,这样霸道的规矩是否可以改改了?

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湖南邵阳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水沟,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大家都知道,学校承包小卖部和食堂的,大多都是学校领导的皇亲国戚,一般外人是无法插手的。更为人诟病的是,同样的物品,学校小卖部售卖的价格远远高于校外,服务态度又极差。禁止学生带食品入校,是否打着学校的规矩而方便学校小卖部买卖呢?

据说,校外有人已经反映,该校涉嫌垄断,禁止学生校外买卖,美其名曰是深怕校外售卖物品质量难以保障,万一学生吃了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过期霉变食品闹得慌,责任还是在学校,所以学校严控学生带食品入校。

学校本是立德树人之处,重在学习育人,重在师德培养,重在服务管理。如果学校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本末倒置,把学校的小卖部和食堂当做逐利之处,这学校能优秀到哪里去?

两个学生,带了一箱牛奶,居然不能入校,这种无理霸道规矩真的应该改改了,学校规矩不能这么随性而霸道,规矩应该符合社会常态,规矩应该符合学生实际,规矩也应该人性化。

据说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约谈学校领导,责令学校对校规校纪进行整改。

美好的愿望并不见得就能带来美好的结果!

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湖南邵阳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水沟,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湖南邵阳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水沟,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一、倒牛奶是为了孩子,不得已的苦衷?一时间众说纷纭,舆情汹涌。

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湖南邵阳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水沟,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排队倒牛奶,很难归咎于孩童的懵懂无知,

两男孩被逼校门口喝掉24罐牛奶,湖南邵阳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水沟,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从事件的本身来看是恶性的,但事出必有因。

校方进行的解释是:营养餐是县城统一配送的,由于天气的原因,牛奶已经十分冰冷,学生真的很难将其喝完,喝不完只能倒掉。

饮食安全比浪费重要,学生安全容不得马虎,与其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而让学生冒着风险喝有隐患的牛奶,不如将其倒掉以规避学生中毒等更大的隐患。

这样的回复避实就虚,避重就轻,这理由倒也是冠冕堂皇的,

而且似乎是理直气壮的,仿佛有着惶惶不得言的苦衷。

二、倒牛奶,倒的是纳税人的钱,是崽卖爷田不心疼!但事实真的如校方所说吗?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试问:

1、如果是天冷,为什么不能加下温?

加温的成本,要远小于倒奶的成本吧!

2、如果营养奶,好喝又营养,品质好。

倒奶是是不就是随意浪费纳税人的钱,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呢!

3、如果倒奶是因为孩子不喜欢喝,不想喝,那这个奶的问题,可能比倒奶的问题要大的多吧!

无论理由多么高大上,纳税人的钱,总是白白流进水沟了!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面对问题,不负责任,怕麻烦,怕惹事,

处理问题简单化、随意化,甚至采用“傻瓜式”荒谬操作,这是庸政、懒政!

做善事也好,政府扶贫也好,对于物资的捐赠,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随意处理,不管不顾,试问:如果媒体不曝光,倒奶的动作,是不是会一直持续?

把牛奶倒水沟,可以休矣!!!庸政、懒政,可以休矣!

三、惠及祖国花朵的工程,必须是安全的,高效的,务实的工程

学校应该坚持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手,从每个环节抓起,做好监管工作,

全力构建健康、安全、优质的饮食服务体系,

带给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健康食品。

孩子的食品安全无疑是底线中的底线,

期待我们的校园管理真正变成“最透明的地方”!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

用真正有营养的牛奶滋养祖国的未来。

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期待!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