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感谢邀请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这个问题很可笑,因为马嘎尔尼来华之前中英一直处于通商状态,而且你以为马嘎尔尼访华是为了通商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清朝自康熙平定台湾以后便放开海禁,允许中国人出海通商以及洋人来华贸易,并在沿海设置四个海关来管理海外贸易。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之所以会有一口通商之说,实际上只不过是把与西洋的贸易往来放在广州进行。这么做一来是方便管理,毕竟那会儿没有现在这么完善的电子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四个海关分别对应不同的地区,因为货物不同税率也不同,所以分开管理是最方便的选择。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二来是广州地理位置方便西洋商船往来,因为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16世纪的海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之后北上可以直达广州,所以广州地区逐渐成为西洋商人的终点站。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三来是防着洋人,主要是英国人,因为来华的洋船以英国船居多,而英国是如何全球殖民的清朝也通过传教士有所了解,而且英国十分觊觎中国市场,在清朝看来只能是不怀好意,自然会防着英国。再加上广州口岸方便洋船往来,所以清朝便将西洋商人限制在广州,使其不能过于深入中国腹地。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所以,马嘎尔尼访华压根不是为了通商,如果看了马嘎尔尼的条件,你可以这么认为:英国想要向中国倾销商品并垄断中外海外贸易。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这些条件其实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不仅乾隆不能接受,今天的中国政府也不会接受。而且,站在乾隆的角度来揣测乾隆的想法,因为乾隆通过传教士了解洋人是如何通过贸易开拓殖民地的,也知道洋人如何通过贸易完成对印度和东南亚的殖民活动,所以在乾隆的理解当中如果答应了这些条件结果和亡国灭种差不多。

所以,乾隆自然会拒绝英国的条件。

至于乾隆的回信,掐头去尾自然会被曲解成妄自尊大。

这封回信除了拒绝英国的要求之外,说明中国对于各国都是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谁来的货物都收,你们需要的我都卖。重点强调了拒绝在舟山划一座岛屿供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因为这和当初葡萄牙人赖在澳门不走的手段如出一辙。

至于乾隆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是个事实。因为中国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于商品经济,更不需要依赖于海外贸易来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我很好奇那些指责乾隆自高自大的哪来的自信。

所以,本质上说乾隆拒绝英国的条件是为了捍卫中国主权,只不过回信有点恶趣味罢了。

全文完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大清王朝的命运。此后,清政府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黑暗深渊,再也没有反弹过,再也没有追上历史的进程,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其实,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半个世纪前,英国人就曾经非常直接地、坦率地、友好地接触过大清朝王朝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不远万里、不辞辛苦提出,希望与之进行往来贸易。可惜,当时的乾隆皇帝并不买账,完全没有把英国人当回事,英国的尝试彻底失败了。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回顾英国的发展历程,它的资本主义之路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出来的。早在17世纪,伴随着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之后逐渐掌握了政权。

英国不顾中英两国利益和礼仪,乾隆帝拒绝与英国使臣通商是对是错

当政后,英国资产阶级借助国家机器,通过一系列的圈地运动和经济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封建残余,形成了充沛的劳动力市场。这样,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保证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声名鹊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紧接着,大约在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了当时的蒸汽机技术。以此作为契机,英国在全球率先掀起了生产力革命,俗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工,极大地革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随着生产力水平极大地增长,英国国内的市场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在这个背景下,英国必须扩大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商品销售地。就这样,他的目标选定了遥远的中国。

1792年,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借助为大清乾隆皇帝拜寿的名义,派遣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七百多人的代表团,携带自己的亲笔书信,乘坐三艘舰船,漂洋过海去看乾隆皇帝。

其中,马戛尔尼不仅携带大量贵重礼物,还有整船的外交和通商人员,以及科学和文化人员,甚至还有上层的英国皇室的贵族们。如果说,英国人诚意满满,兴师动众,积极友好地漂洋过海来看你,并不夸张。一句话,通商,他们是认真的!

虽然,后来英国佬不断欺负大清朝,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英国没少捞取好处。但!实事求是的讲,1792年的这次出访,英国人是没有恶意的。如果,我是说如果,乾隆皇帝能够引起应有的重视,认真对待这次通商请求,中国近代不会这样悲催,连小日本都敢欺负我们。

当时还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乾隆,面对马戛尔尼的英国使团人员,可谓是夜郎自大。不但十分傲慢和无礼,丧失了外交起码的礼仪,而且缺乏起码的认识,以为这些衣着怪异的卷毛大鼻子老外,就单单是过来讨赏的。愚昧之至!

据史料记载,当马戛尔尼的使团在广州港登陆后,几乎无人问津,几乎全被软禁,被迫在广州滞留许久。马戛尔尼无奈之下,只得多方打点当地官员,才一级一级反馈到了北京,终于借助为乾隆拜寿的名义,才被准许进京面圣。

来到北京后,马戛尔尼又被突然告知,说等他见到乾隆皇帝时,必须三叩九拜。这就为难英国人了,英国外交人员长期奉行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邦交礼仪,极难接受这种有辱尊严的叩拜,因此双方僵持很久。碍于自己肩负的使命,马戛尔尼最终妥协,答应单膝跪拜才算过关。

当他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乾隆皇帝时,内心是崩溃的,失望的。因为,对于千里迢迢过来的英国使团,乾隆丝毫不重视。而对于他们带来的先进工艺和礼物,乾隆仅仅当作是一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儿,轻蔑鄙视之意很明显。

当马戛尔尼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书信,代表英国提出通商请求后,乾隆竟然当场就干脆利落地拒绝了。几乎没有犹豫,几乎不假思索,正是他这个鲁莽的决定,断送了中国最后追赶世界的机会。

乔治三世的信件,态度非常诚恳。他认为,中国是东方大国,而且农业居多,人口密集;而英国,作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国和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推动后,此刻的商品数量充足丰富,并且价格非常低廉。他提议,两国之间能互通有无,进行双边贸易,必然能实现双赢。

乾隆不仅拒绝了英王乔治三世的通商请求,而且还要踩上一脚。他大言不惭地讲,大清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完全没必要与你英国这种小国通商。

不过呢,既然你们心向天朝,万里叩拜我皇,心意还是值得肯定的。和往常一样,乾隆爷大手一挥,赏!在重赏完使团的所有成员后,乾隆兴致很高,顺便还给英王颁发了一道圣旨:

“我天朝上国,无需与尔通商贸易,若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物,是尔必需之物,天朝将体恤,每年赏赐尔等。”

好奔溃的圣旨,还以为教训他的下属呢。就这样,马戛尔尼超级无语,只得带着赏赐之物和一张黄纸,默默返回了英国复命。据后来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

“大清国好比一艘破败不堪的上等战舰,它之所以还没沉没,是因为有幸运和勇敢的船员在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唯一之处,就只剩下体积和外表了。”

感谢昏庸的乾隆皇帝,使得大清朝丧失了最后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丧失了追赶世界脚步的机会。从此以后,大清朝的所谓天朝上国,简直成为了一种讽刺和笑谈。最终,酿成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回答完毕。

欢迎您关注文史不假!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