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打耳洞对身体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耳饰是世界各地流传已久的一种装饰,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没有明确证据支持扎耳孔具有“明目”(或对身体其他器官系统造成影响)的作用,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扎耳孔仍是出于美容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要求扎耳孔的人也越来越多。下面首先简单介绍下扎耳孔常用的几种方法:1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穿线法:用穿有粗丝线的直角针从定点处的前面穿至后面,将两线头打结,包扎。术后1周左右拆线,拆线后直接佩戴预先消过毒的耳环。2、穿塑料管法:首先在定孔点做局部麻醉,将16号针头自前向后穿透,选一头皮针塑料管导入16号针头内,退出16号针头,将塑料管两端结扎,术后2周去掉塑料管。这种方法所造耳孔孔眼较大。3、穿孔枪法、激光法:将专用的穿孔枪或激光枪对准穿耳孔定位点,启动开关即可穿孔。扎耳孔虽然是个很小的手术,但由于其解剖学部位的特殊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感染和瘢痕疙瘩:

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打耳洞对身体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感染通常由于术前消毒不彻底、术中未严格无菌操作或术后护理不当引起,一旦发生感染应当立即去除缝线或塑料管等,摘下耳环。如果感染较重,局部已形成脓肿,则需要切开引流并应用抗生素。

瘢痕疙瘩的发生与个人体质因素有关,耳垂本身又属好发部位,因此在术前需明确是否为瘢痕体质。一旦术后出现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倾向,可局部注射激素治疗,必要时手术切除。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如果穿孔部位过于靠近耳垂边缘,可能会造成耳垂裂,一旦发生,需手术治疗。

为尽可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以下一些事项需要注意:1、术后早期注意每天消毒,可使用碘伏涂擦或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抹;2、去除缝线或塑料管后,早期尽量选择纯金或纯银耳饰佩戴;3、术后早期避免沾水;4、避免局部牵扯或创伤;5、原则上无特殊忌口。

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或戴钉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

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打耳洞对身体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

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

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

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对于打耳钉的含义说法一:有的地区的风俗。如果是男孩戴耳钉,那他一般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老人为了图吉利,孩子好养,在左耳上戴耳钉。

对于戴耳钉的含义说法二:旧社会为了男孩子好养会给男孩子的左耳朵扎孔戴耳环,这和取贱名有异曲同工之效.

对于戴耳钉的含义说法三:这个比较先进点,就是说打耳钉是“纪念爱情”,是忘不掉的爱,爱青春爱浪漫更爱你的我喜欢你的一切右耳钉代表:“心中有(右)你”,而男生送女生耳钉的意思是你的身上有我的印记,只能属于我。

不过说实话,打几个耳钉和带那边耳钉,都只是一个个人的爱好的,而这些所谓的打耳钉的含义也只是根据平常的一些习语或的习惯延伸出来的,并不应该过多的迷信。

扩展知识:

打耳洞,即在耳垂的特定部位生成一可佩戴耳饰的永久性孔隙。耳垂一般可分为小耳垂型、普通型和大耳垂型。打耳洞的关键之一是要选对部位。孔隙的最佳位置是:在耳屏切迹底部作一水平线,在此水平线的内1/3处,向下作垂直线,将此垂线三等分,上1/3处即为穿孔点。

14岁初二的学生是不该打耳洞的。笔者认为有以下理由,不妥之处请见谅。

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打耳洞对身体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首先,14岁年龄、初二的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好时光。从孩子生长发育角度看,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正是长身体的好时期。打耳洞怎么说也是“有创”行为,也有面临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当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为增加了风险因素,就更不应该打耳洞。

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打耳洞对身体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其次,14岁年龄、初二的学生,正是求知读书的好时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以求知读书为主,无论是课本知识,还是课外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增长知识,学习本领,升入理想的高中。而不应该把心思放在和学习无关的方面。

打耳洞有改运的说法吗,打耳洞对身体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再次,14岁年龄、初二的学生,正是爱美的时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任务都非常大,不但要教育孩子读书成长,更应该引导孩子如何看待各种事物,正确认识各种现象,提升鉴别事物能力。

14岁年龄、初二的学生,正是豆蔻年华的好时候,青春时不我待,让我们大家来一起关心、关爱孩子的成长,教育引导学生勤奋好学,多读书,读好书,在各方面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栋梁!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