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加密洗钱案件激增,德银近20年历史,是如何将自己作死的

你好德国加密洗钱案件激增,我是水浒商学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德国加密洗钱案件激增,德银近20年历史,是如何将自己作死的

首先,德银并没有死(透)。

德国加密洗钱案件激增,德银近20年历史,是如何将自己作死的

目前德银情况比较糟糕,德银出台了总额74亿欧元的改革计划,主要进行裁员和瘦身,德银已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万人,并将陆续剥离一些亏损的垃圾财产,首当其冲的是亏损最多的的股票和投行业务。投行业务本是德银盈利的主要来源,1994年6月开,当时的德银董事会主席Hilmar Kopper与管理层在马德里分行开会时决定,要将德银由一个主营业务在国内的传统商业银行转变成一家全球性的投资银行。他们用超级高薪从美林挖来了当时的顶级银行家艾迪臣·米切尔,从此,德银开始了投行模式的一路狂飙。

风控缺失瑞士人约瑟夫·艾克曼上台后,首先对德银上层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德银原先的集体决策制度,改为英美流派的CEO独掌大权模式,随后,约瑟夫踢走了德银中对自己激进业务政策批评最为猛烈的管理委员会中风控和运营负责人托马斯·费希尔。

没有风控“束缚”的德银“轻装上阵,一路狂飙”。在纽约和伦敦运营的德银投行部很快感受到了“解脱”的愉悦。过去在美资银行内做一笔业务,需要与风控人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要“被逼”提供各种交易细节和让人抓狂的证明文件,还要忍受极长的审批评估流程和法务的“责难”。一些新入德银的美国员工为德银的业务审批速度和“效率”搞到“非常兴奋”。

这为日后德银惹上近8000件诉讼埋下了祸根。

盛极必衰

德银疯狂逐利,大力开拓其投行业务,但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采取量化宽松措施导致负利率债券规模激增,金融市场对固收产品与利率产品的需求骤降,拖累德银投行业务利润持续下滑,经营惨淡。且其过于贪婪,进行了很多处在违法边缘的灰色金融交易,甚至涉及洗钱,操纵等一系列违法行为,在业内的名声也一落千丈。

德银近期受罚一览2016年9月,德意志银行因在2005年至2007年间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其他业务违规,被美国司法部处以140亿美元罚款。

2017年,德银因外汇交易监管不力以及“沃尔克规则”合规项目存在缺陷,被美联储罚款1.57亿美元。随后又因反洗钱项目存在缺陷,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罚款4100万美元。

2018年6月,德银因操纵外汇市场,被纽约监管机构罚款2.05亿美元。

同年11月,德银因涉及千亿欧元洗钱案,被170名警察和检察官突击检查。

德银被一些国家高层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洗钱银行”。据彭博社统计,在过去十年中,德意志银行花费超过170亿美元用来支付法律诉讼费用。巨额罚款令德意志银行财务压力陡增,已连续亏损多年。

退出股票业务并在第二季录得净亏损28亿欧元(合31亿美元),因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Sewing寻求提高盈利能力,着手收缩该行曾经强大的投资银行部门。

德银鼎盛期是世界前五大投行中唯一非美国银行,风险名义敞口高达75万亿欧元,相当于德国GDP的20倍,正是对盈利的贪婪以及内部风控的缺失,导致德银走向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学会控制贪婪,才是银行长久运营的根本。

  民间借贷案件激增的原因分析

1、民间资本逐渐增多,融资渠道不畅,百姓投资方式转向民间借贷。

国家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使得公民手中的财富越积越多。近年来,公民的投资意识增强,房地产、股票市场火爆,但投资股市、房产等需相关专业知识,且有一定风险,相比较,传统的借贷方式投资较安全、便捷,既能使放贷者较快获取收益,又能逃避工商、税收等部门的监督,从而导致民间借贷成为一般公民的首选投资途径。
  民间借贷案件得以迅猛增多。

2、银行贷款门槛过高,手续过于复杂,借款人转向民间融资。

银行信贷门槛过高,求贷者若没有足够的财产作抵押或有实力的担保人作担保,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同时,银行为规避金融风险,大都严把放贷关,手续繁琐,民间借贷则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民间借贷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纠纷也随之增多。
  

3、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民间借贷担保手续不完备。

许多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对《担保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具体体现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没有到房管、交通等相关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错以为持有借款人提供的产权证照就可控制住抵押物。
  法律意识的淡薄加大了借贷行为的风险系数。

4、市场经营存在风险,借贷人风险意识不强。

公民风险意识淡薄,随意签字担保,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了解。一些借款人经营失败,经营风险转嫁到出借人身上,无法归还借款,更不用说高昂的利息。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出借人逐利的心理,用花言巧语骗取信任,或伪造产权证照提供假担保,诈骗钱财。
  

5、银监部门监管薄弱,民间借贷市场缺乏管理。

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借贷管理进行明确规定,银监部门监管无章可循。且由于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管理主体不明确。由于任何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都可以充当民间借贷中介,导致民间借贷中介服务机构逐渐增多。
  但由于从业公司、人员良莠不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经验,更加大了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