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当初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因为深圳有以下2个优势,利于后来的发展深圳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深圳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一、靠近香港,便与引资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是非常穷的,外汇更是稀缺,对深圳基本没有什么钱投入,只能给政策以吸引外资。

当时的香港经济已经很发达了,资金充沛,产业也在逐渐地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外移,而内地岂有充沛便宜的人力资源,又有庞大的未经开发的市场,是港资的首选投资地。

内地封闭了几十年,又刚刚经过文革,香港社会对内地情况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误解和恐惧的,让港商深入内地估计很多人不敢。而深圳紧邻香港,港商过来很方便,工作生活便利,要有什么事,跑回去也很方便,语言(粤语)也听得懂,生活饮食等习惯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加上深圳本地人在香港的也不少,所以港商对甚至这个地方相对熟悉一些,担心相对少一些,把特区放在这个地方,利于招商引资。

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资源

深圳一开始就是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的,原料零部件是进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运条件,深圳有这个条件,蛇口、盐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资源。最初的加工贸易区就设在了蛇口。现在的深圳港,吞吐量应该能排进全国前三。

其实,80年代设立的特区不只有深圳,还有珠海、厦门、汕头、宁波等,但只有深圳的发展是最成功的,这跟紧邻香港是分不开的。

从深圳近四十年的填海路径图来看,我们就会明白深圳的发展:为什么一路向西?

从下路可以看出深圳虽然有260公里的海岸线,但适合填海的片区主要在南山和宝安片区。

40年来,深圳从蛇口和赤湾填起,填平了福田的保税区和红树湾后,向东无路可走,只能一路向西,填出了后海、深圳湾、半岛、前海、宝中滨海、碧海、机场和沙井,最终填出了一个八十平方公里的滨海长廊。

在这条滨海地带,红树湾建设了滨海大道,发展了旅游产业和房地产;

后海建设了住宅和高科技产业园;

深圳湾建设了高端豪宅;

蛇口建设了滨海豪宅;

宝中建设了住宅、产业、学校、医院等全方位城市配套;

碧海建起了中端住宅群;

机场用来发展航空和物流业;

沙井用来发展会展和海洋新城;

而前海,则是当前政府最看重的自贸区。

这,才是深圳为什么一路向西的根本原因。

深圳一路向西,不是历史的召唤,而是缺地填海的结果。

珠海跟深圳,同样是经济特区,为什么珠海发展没深圳快?一种观点认为,深圳能成功,香港出了很大力气,虽然不是主动的,可以这么说,香港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深圳是香港认识内地的窗口,深圳成功了自然其他特区就完了……

深圳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深圳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深圳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香港认识内地的窗口一直是广州,还真不是深圳。香港人意识到内地富起来是在千禧年左右,发现内地尤其是广州的亲戚,已经不像以前逢年过节那样,觉得他们带回来的东西多么新潮多么罕见了,也发现内地亲戚越来越有钱了。

而寻常香港人到深圳,不过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以往都是无视深圳,直接去广州或者回自己的籍贯地的。应当看到,香港资本投资深圳,是看重地理位置近以及给深圳的各种政策优惠倾斜,还有香港本身的产业更新。

但是谁也不知道深圳会发展成怎样,能不能起来。一如深圳这几年的高歌猛进,可是在早期谁敢保证深圳会有今天?至于说深圳成功了所以其他特区都完了,更没什么逻辑性,也并不能证明深圳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这个成立,大湾区和设立的一堆新区,就是废纸了。

试想一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育医疗经济一团糟,连方向选错都可能很危险,谁敢保成功?连邓老都说是试验,不成功也没关系,再试。而且当时绝大多数不看好,不然怎么会那么多省份拒绝不敢接?

像珠海等其它特区城市,别说什么因为澳门博彩珠海不能博彩。香港强势的金融和贸易,深圳不过是这几年才开始着力而已。深圳早期不过制造业,制造业需要的是资本和设备,珠海怎么就不能发展制造业了?看看东莞早期以什么出名,难道当时不禁止?一个城市能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珠海跟深圳,同样是经济特区,深圳发展比珠海快,不要以为是理所当然,我们用后人的视角来看历史抉择和发展方向是很容易的,就像剧透一样,但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就难说了,就像买房一样,买和不买都是赌,有赌就会有输赢。

刚刚开放房地产时,谁会想到房子在未来会那么值钱呢?但在我们如今看来,各种理由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若放在当时的社会,我们还能分析得如此透彻吗?我只知道当时很多父辈觉得房子有分配,买来干嘛。不然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会为了房子而拼命了。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