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谢邀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婴儿最佳的食物来源,从宝宝一生下来就可以喂母乳,早接触、早开奶、多吮吸能让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给宝宝哺乳的姿势有很多,常见的有:

1、摇篮式

哺乳最常用的姿势,什么场合都很适用。妈妈坐稳后用手臂肘关节内侧托住宝宝的头,让宝宝的腹部紧贴自己,另一只手托着乳 房将乳 头和大部分乳 晕放到宝宝口中,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宝宝的身体基本是一条直线。

2、侧卧式

妈妈躺好,头枕起来,宝宝面向妈妈侧躺,让他的嘴和妈妈的乳 头平行,用手托着乳 房送到宝宝口中。这种姿势剖宫产和侧切过的妈妈很适用,能减轻伤口疼痛。而且后面宝宝体重越长越快,抱着喂奶手臂压力也很大,侧卧会比较舒服一些。

侧卧式也是夜间哺乳时常用的姿势,不过,因为有妈妈半夜里躺着喂奶时睡着了,乳 房堵住了宝宝的口鼻不幸将宝宝闷死的悲剧,所以喂夜奶时,旁边最好有个人陪着,小月龄的宝宝头部和颈部的力量都很弱,不具备惊醒母亲的能力,就算被捂住了也无法声张,所以用侧躺式要特别注意宝宝的口鼻。

3、交叉摇篮式

跟摇篮式相近,区别在于吮吸右侧乳 房时,躺在妈妈的左胳膊上,然后吮吸左侧乳 房时,躺在妈妈的右胳膊上。偶尔用这种姿势,妈妈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做其他事。

4、足球式

把宝宝放在床上或宽面的椅子上,妈妈坐在旁边,用枕头垫在宝宝身下调节高度,头靠近胸部,用前臂支撑宝宝的背。这个姿势借助哺乳枕更好操作,但这种姿势妈妈会比较辛苦,高度不好调节,宝宝不躺在妈妈怀里,他容易缺乏安全感。

哺乳是妈妈和宝宝共同配合去完成的动作,宝宝不太饿的时候,多尝试一下不同动作,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宝宝的喂养姿势。

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这是很多新手妈妈困惑的问题,但是晨哥哥是专业的!晨哥哥列出17条: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1.母乳有什么特殊的作用?2.母乳喂养有什么好处?3.母乳容易缺乏哪些营养素?4.什么是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5.怎样进行母乳喂养?6.怎样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7.母乳喂养时应注意什么?8.哺乳会影响母亲的体形吗?9.怎样安排授乳时间?10.为什么有些乳母不下奶?11.哺乳期妈妈应禁用、慎用哪些药物?12.新生儿应怎样含接乳头?13.奶水过多怎么办?14.在哪些情况下,新生儿需要人工喂养?15.在哪些情况下,新生儿需要混合喂养?16.如何为早产儿选择乳品?17.如何为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我一一讲解!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一.母乳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另外,母乳还具有一些特殊作用

如何学习正确喂养宝宝姿势,母乳怎样喂养以及哺乳姿势是怎样的

1.促进大脑发育

母乳中所含的牛磺酸,可促使细胞内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能使大脑神经细胞总数增加,能促进神经细胞间网络组织的形成,可延长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缺乏牛磺酸将对婴儿的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催眠

母乳中含有一种类似吗啡的天然物质,具有镇静作用,所以婴儿在进食母乳后会很快入睡。

3.促进生长

母乳所含的生长因子,能促使细胞增殖,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4.抗病作用

母乳含有多种抗体,能减少小儿疾病的发生率。此外,母乳还含有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每滴母乳含有约5万个巨噬细胞,可以抑制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母乳含铜、锌、镁等微量元素,对婴儿娇嫩的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婴儿成年后患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母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使婴儿不易对蛋白质发生过敏反应,所以用母乳哏养的婴儿不易患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二.母乳喂养有什么好处?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无论是哪种代乳品还是哪种动物的奶,其营养价值都没有母乳全面。

这主要是因为母乳有其他乳品所无法比拟的几大优点:

1.母乳中含有不可替代的免疫活性物质

母亲产后1~5天分泌的乳汁被称为初乳,初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免疫活性物质的含量比较高,能杀灭细菌和病毒,减少过敏反应,促进新生儿的肠道发育母亲产后14天以上分泌的乳汁被称为成熟乳,成熟乳中的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作用独特不仅有抗菌作用,还能在乳酸合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母乳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这种作用是牛

乳所无法比拟的。此外,母乳中的核苷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调节物质,对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和脂类代谢都能产生良好的作用。所以,母乳喂养可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2.母乳容易消化,营养全面

母乳中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特别适合婴儿的营养需求。母乳容易被婴儿消化。母乳还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助于婴儿消化。乳糖是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除了能提供能量外,还能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减少肠道感染,促进钙的吸收。乳糖还有利于婴儿大脑的发育。母乳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

二碳六烯酸(DHA)有助于大脑和视神经的发育。

3.母乳能减轻婴儿肾脏的负担

母乳中盐类的含量比牛乳低,因而能减轻婴儿肾脏的负担。母中锌、铁、锰的含量均不高,但利用率较髙,4~6个月婴儿一般不会缺乏这些营养素,不需要额外补充

4.母乳的污染少

母乳喂养的方法简单,乳汁新鲜而清洁,温度适宜,能够被婴儿直接吸取,不受外界的污染,感染细菌和病毒的机会少。

5.母乳喂养能促进子宫迅速复原

产妇用自己的奶喂养婴儿时,能够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子宫迅速复原,且能推迟产妇重新受孕的时间。

6.母乳哏养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母乳喂养时母亲和婴儿能够亲密接触,双方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有助于婴儿的情感发育,同时,母亲也可细致观察婴儿有无异常现象。

三.母乳容易缺乏哪些营养素?母乳容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家长应及时给婴儿补充这些营养素,如服用鱼肝油丸等

四.什么是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产妇产后1~5日分泌的乳汁为初14日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14日以后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

初乳量少,每日量为15~45毫升,初乳呈淡黄色,脂肪的含量较少,矿物质、蛋白质的含量较多,还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能有效防止新生儿感染。随着哺乳时间的延长,乳汁中蛋白质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而乳糖的含量比较恒定。成熟乳量每天可达700~1000毫升。

五.怎样进行母乳喂养?妈妈可以自由选择喂奶的姿势,可以躺在床上喂,也可以坐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喂。

如果躺在床上喂奶,母子均需侧卧,但母亲绝对不能在喂奶时睡着,以防婴儿发生窒息,同时要避免乳汁进入婴儿耳内,从而导致中耳炎。

如果妈妈坐在床上喂奶,可将1~2个枕头垫在腰背部和膝下,这样可以舒服些。如果妈妈坐在椅子上哏奶,也可用枕头垫在腰背部,或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的膝部,或踏在小凳子上,让婴儿斜躺在妈妈的怀里,头枕着妈妈的胳膊,让婴儿含住乳头和乳晕部分。

让婴儿先吸吮一侧乳房,等乳汁被吸空后再喂另一侧;下次喂奶时,先喂另一侧,每次都交替着喂,这样有利于乳汁的分泌。提倡按需哺乳,即孩子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哺乳完毕后,可将孩子直立抱起,让孩子的头部靠在母亲的肩上,轻轻地拍孩子的背部,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将吃奶时吞下的空气排出来,而后将孩子放在床上,呈右侧卧位,半小时内少翻动,以防止吐奶。若婴儿吃奶有力,每次吃奶时均能发出均匀的咽奶声,喝奶后婴儿能安然入睡或玩耍,醒后精神喻快,体重稳步增加,这些均表示奶量充足。

六.怎样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孕期护理好乳房,对母乳喂养至关重要。

1.擦洗乳头

妊娠6个月后,可以用干净的温毛巾适当擦洗乳头。擦洗的力度要适宜,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乳头皮肤。擦洗乳头,可使乳头及其周围的皮肤得到锻炼,能够有效地防止产后哺乳时乳头疼痛或损伤。

2.按摩乳房

妊娠7个月后,可用手掌侧面轻轻地按摩乳房。

3.纠正乳头缺陷

如果母亲乳头扁平或凹陷,就会让新生儿吸吮母乳时遇到困难。因此,妈妈要在孕期采取措施纠正乳头缺陷。

★乳头牵拉练习

一手托住乳房,用另一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将乳头向外牵拉。每日练习2次每次重复10~20次的牵拉动作。如果孕妇有先兆早产的症状,那么不应过早进行乳头牵拉练习,可在产后进行。

七.母乳喂养时应注意什么?1.开奶的时间越早越好

在新生儿娩出后,及早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实行母婴同室,这样便于尽早开奶,按需哺乳。初次哺乳时,母乳的分泌量很少,但婴儿反复的吸吮刺激可促进母亲乳汁的分泌,乳汁将很快增多

2.注意乳头的卫生

在进行母乳喂养时,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母亲应勤洗澡,勤换内衣,喂奶前要洗净双手。

3.不要一看到孩子哭就喂奶

虽然目前提倡按需哺乳,不限次数,但这并不代表婴儿一哭,妈妈就要哏奶。婴儿啼哭的原因有很多。尿布湿了,觉得热了,身体不适,等等,都有可能引起婴儿啼哭所以当孩子哭时,妈妈要寻找并分析原因,不要看到孩子哭就哏奶。

4.母亲患病时能继续给孩子哏奶吗?

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果乳母患一般感冒,就不必停止喂奶,可戴口罩喂奶。如果乳母患有活动性结核病、严重的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必须停止喂奶。

5.乳母应摄入充足的营养

乳母要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喝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肉汤、骨头汤、鱼汤等,多吃蛋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蔬菜,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不要饮酒。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剂、复合营养素等。

八.哺乳会影响母亲的体形吗?年轻的妈妈常常担心哺乳会引起乳房下垂,影响形体美。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有的母亲哺喂过好几个孩子,乳房并没有下垂;有的母亲从未哺喂过孩子,乳房却明显下垂。年轻的妈妈只要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间,用胸罩将乳房托起,就能有效防止乳房下垂。

其实哺乳对母亲产后体形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哺乳能加速母亲的新陈代谢,諴少脂肪的堆积,有利于母亲瘦身。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产后哺乳者腹围的缩小率明显髙于不哺乳的产妇。

九.怎样安排授乳时间?妇分娩后,可立即让新生儿吸吮产妇的乳头开始时母乳分泌量较少,新生儿的进食量也较少

可少量多次哏奶,不必拘于时间,也不必限制乳量,新生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做可保证新生儿的营养需要,也可刺激乳母多分泌乳汁,进一步满足新生儿不断增加的食量需要。

十.为什么有些乳母不下奶?乳汁的分泌受下列因素影响:

1.婴儿吸吮妈妈乳房次数过少,喝奶姿势不正确,每次吸吮时间过短等,都不利于乳母分泌催素,从而导致产奶少。2.乳母休息不好、焦虑,易引起乳汁分泌不足。3.有的乳母气血两虚,易导致乳汁分泌不足。4.有少数乳母乳腺管不通畅,乳汁无法顺利被排出,从而产生乳房包块、结节,最终导致产奶少。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找专业医师进行对症治疗。此时不宜马上大量进补猪蹄汤、鸡汤、鱼汤等,因为无法分泌乳汁,摄入的热量只能变成脂肪存于乳母体内,造成乳母只增体重,不下奶。

十一.哺乳期妈妈应禁用、慎用哪些药物?哺乳期母亲所服用的药物有可能进入乳汁中,其中有少部分药物可能被婴儿吸收。处于哺乳期的母亲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非用不可时,应首先选用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果必须应用对婴儿有害的药物,就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为了尽可能减少和消除药物对婴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潜在危险,母亲应对哺乳期禁用、慎用的药物有所了解。

现已明确,对婴儿影响较大,属乳母禁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对婴儿有显著影响、乳母应慎用的药物有镇静催眠药、抗癲痫药等。乳母用药应有明显的指征,应充分估计用药对母婴双方的影响,尽量不用药。十二.新生儿应怎样含接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一位乳母都应该掌握让新生儿正确含接乳头的技巧。每次哏奶时,先用乳头碰触新生儿的上嘴唇,这时新生儿会张大嘴,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下唇向外翻,面颊鼓起,呈圆形,这样新生儿在吸吮时才能充分挤压乳窦,并能有效地刺激乳头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促进泌乳及排乳反射。

十三.奶水过多怎么办?如果妈妈的奶水分泌过多,怎么办?当妈妈感到胀奶时,就可抱起婴儿哺喂,坚持夜间哺乳。如果奶水仍然过剩,妈妈就可挤岀部分乳汁,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

十四.在哪些情况下,新生儿需要人工喂养?在哪些情况下,新生儿需要人工喂养?

①母亲患病

如果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精神病、癫痫等疾病,无照料婴儿的能力,或者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产后哺乳将加重母亲肾脏的负担,就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应进行人工喂养。除严重疾病外,大多数疾病并不影响母乳喂养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患病的母亲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做到既治疗自身的疾病,又不影响婴儿的健康。

②母亲用药

母亲接受放疗、化疗期间,或服用氯霉素、磺胺制剂等药物期间,应暂时中断母乳喂养

③母亲乳汁少

如果母亲分泌的乳汁极少,甚至完全不能泌乳,为确保婴儿营养,就应采用人工喂养。

④婴儿因素

经筛査,如果婴儿患有半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就不宜进行母乳喂养

十五.在哪些情况下,新生儿需要混合喂养?母亲分泌乳汁不足,出现“孩子总像吃不饱,每次需要喝1个多小时”“体重增长慢”等情况,就需要添加代乳品,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这就是混合喂养。

混合喂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每次喂母乳后补充代乳品(补授法);另一种是每天喂养数次代乳品(代替法),其余时间喂母乳。

混合哏养以补授法为好,可防止母乳越来越少母亲每天哺乳的次数同以前一样,这样就能维持乳汁的分泌。如果母亲分泌的乳汁增多,足够满足婴儿所需的营养,就可停止添加代乳品。

十六.如何为早产儿选择乳品?面对早早出世的孩子,妈妈该怎样选择乳品

1.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速度比足月儿快得多,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较大,但是早产儿的消化能力弱。因此,为早产儿选择合适的乳品就显得相当重要。

2.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

3.如果母乳确实不足,就应添加早产儿配方奶粉,以保证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十七.如何为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中华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建议:无论是采用母乳喂养,还是采用配方奶粉喂养,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就应开始例行补充维生素D,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直至2岁。

通过17条,你知道新生儿应怎样进行母乳喂养了吧?关注晨哥哥,带你了解健康小知识!

2022-06-10

2022-06-10